第418章 没人敢出版《在人间》? (第2/3页)
尔认为《新世界》是否能让《在人间》见刊都是个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办公室里的弗拉基米尔听完伊戈尔的叙述后,忍不住低声问道。
他原本想先一睹为快《在人间》,没想到赶来的伊戈尔是故意用《在人间》的翻译稿来“诱骗”他见面,实际上稿子还是日文原版。
见到弗拉基米尔后,伊戈尔就把前因后果一古脑儿倒了出来。
说到他认为《新世界》不一定能让《在人间》见刊时,弗兰基米尔终于又来了兴致。
“《在人间》的剧情主要讲述的是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青少年时期生活。
这段时期他为了生活,只能一边与外祖母卖野果糊口,一边当绘图师的学徒、洗碗工、圣像作坊的工人等。
应该是详细查阅过资料,外加采风时做过这些工作,北川老师笔下的那个时代惟妙惟肖,风俗人情和典型特征都非常动人”
谈论起《在人间》,伊戈尔就有些止不住话匣子,赞美的话语一句接着一句,宛如滔滔洪水般连绵不绝。
“那不是好事么?这种严谨而认真的创作行为更值得表彰和提倡啊,让我们的文学家们向他学习难道不好吗?”
弗拉基米尔越听越迷糊。
既然这那么好,为什么还可能没法在《新世界》上见刊?
“问题是,里有非常多的剧情聚焦在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的严峻和黑暗上。
第一部《童年》,故事主要发生在外祖父的小作坊和家中,是以小见大的群像式写法,虽然有意无意书写着农奴制度改革时期底层民众的生活艰苦,但至少没有多少正面描写。
第二部《在人间》完全不同。
北川老师把故事的舞台设置在人来人往的下诺夫哥罗德,阿廖沙在这个‘人间’里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也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不平事’。
我能感受到,北川老师字里行间都在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沙皇专制制度,是指莫斯科公国一种形式的独裁,在这个政治体系下,所有的权力和财富分布被沙皇一个人所控制,类似隔壁的封建制度。
但与隔壁不同的是,即便这个制度早已被推翻和取代,可沙俄国内还一直存在着大量支持它的拥趸。
这批人以旧时代的保守主义者、沙俄贵族、亲隔壁反美者为核心,在沙俄各界的影响力极大。
沙皇专制制度的核心是沙皇本人,具有绝对的权威,享有无限制立法、司法、行政权力,他也被认为是所有臣民的父亲。
此外与西欧不同,沙俄没有政教争权问题,这也是那些支持者坚定认为西方政权体系不适合沙俄的最主要原因。
它的主要倡导者和理论家还包括世界级文学家杜思妥耶夫斯基、尼古拉·卡拉姆津、阿克萨科夫等。
这些文学界的先贤早已离世,但他们的传人和后人还活跃在沙俄文学界。
《在人间》如此明确地指出这个问题,并毫不避讳的进行批判,势必会引起这些人的大肆反对。
《新世界》背靠的沙俄财团里有不少这个制度的拥趸和受益者,和它相关联的文人集团也基本传承自杜斯妥耶夫斯基他们。
《童年》里有这个问题,但问题不大,大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没人会和金钱过不去。
可《在人间》直接把问题摆在台面上说,外加瑞典文学院的那次公开课,北川秀又直截了当抨击了另一大西方势力“白左群体”。
伊戈尔是真担心稿子会被《新世界》扣下来,或者干脆进行大幅度修改后再发。
“北川老师希望我能继续翻译,还把自己的手稿寄给了我。
这是因为他足够信任我,那我也得肩负起这个责任才对。”
伊戈尔不让阿列克谢过早去通知编辑部,只是简单说了下这个问题,以及他的翻译难度。
在弗拉基米尔这儿,他才原原本本把问题的严重性给说了一遍。
“听你这么说,我甚至觉得最符合出版资格的《现代人》可能也接不了这个烫手山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