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投资未来 (第2/3页)
只是前几天在影院看他了出品的电影,觉得很有意思。”
“所以想交流一下。”
“交流啊……”哈维顿时失了兴致。
没钱捞找我做什么。
面上虽然笑哈哈,但不耐烦的帮他打了几通电话询问,便找到了对方联系方式。
“如果有进展或者合作意向,我会找你的。”
大胖子兴趣缺缺的挥了挥手,没有现洋捞,他不怎么来劲。
很快与那位布伦老哥约了个饭。
对方听到是一位华夏投资人,还是好莱坞出镜的演员,便欣然应允。
见面后也挺客气,没有多少白人的架子。
不是人品多好,只是因为穷。
为了运作《灵动·鬼影实录》上院线,他跑了几十家发行方都没人理他。
被人拒绝多了,态度就会变好,心态会很稳。
外加抱着见见就见见,万一有什么新机遇的心态。
就套近乎呗。
张远与他吃着喝着,说起自己在国内的一些小成本影片投资。
大大的赞扬了对方对年轻导演和也演员的支持。
并抨击了很多大厂的作为。
认为就是这些大公司破坏了行业的创造力。
因为他们只知道用现成套路去模板化的拍电影。
和这帮虫豸在一起,怎么搞得好好莱坞!
张远言辞激进,却说到了这位的心坎里。
被打压,被瞧不起那么多年,尤其看着各大好莱坞影视公司不断出品重特效,轻内容的大片,这位非常不屑。
好电影,不应该只靠特效来征服观众。
而是要做有创意,不同寻常的作品。
所以这位后来出品了《人类清除计划》,《忌日快乐》,《逃出绝命镇》,新版《隐形人》,《梅根》等不同题材,类型的惊悚片,并大获成功。
其实北美观众也看腻了套路电影。
这叫“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老哥坚持做小成本电影,让他在业内有了很好的口碑,自然吸引了大量有想法的年轻导演来投奔。
俩人一见如故的聊了一整晚。
一见如故的前提,是张远配合他。
馋人家公司,不得顺着人家嘛。
主要他这边从《速度与激情》电影,还有自己参与拍摄获得的报酬都是美金。
弄回国比较麻烦,最好的办法就是花出去。
与其像王家哥俩和很多国内同行一样在北美买车,买房,买船,不如投资未来。
还能给自己在北美多一个落脚点。
第二天,布伦还邀请他去自己的工作室参观,给他看了很多以往的作品资料。
大部分都是没听说过的小众影片。
相比环球那边个个穿西装打领带,人模狗样。
他的公司就很有“人情味”了。
不光着装随意,公司里的人也都很放松。
“张,你是华夏人对吧?”休息闲聊时,布伦问道。
“没错。”
“你是华夏哪个省的,马来西亚,还是新加坡?”
张远:……
你比成吉思汗还狠,给这俩地都划我们那儿了。
老外的地理知识都跟没有一样,反正在他们眼里,黄皮肤的都是一个国家。
“我住在首都,也就是帝都,去年开奥运会的地方。”
“哦!”这么一说,人家就明白了。
“我认识张译谋导演,有机会的话,可以让你们聊聊。”张远顺带展现一下自己的人脉。
“他会愿意和我们聊天?”布伦不太信。
“有机会的话。”
张远此时转变话题。
“嘿,前几年,我看过一部非常精彩的恐怖片,是一个老头布置各类机关,残忍的与受害者做游戏。”
“《SAW》?”
这位立即回道。
也就是《电锯惊魂》的英文原名。
“是的,这是你们的作品吗?”
“可惜,并不是。”老哥提起这个,有点惋惜。
“不过很巧。”
“怎么巧了?”张远装模作样的问道。
“这部戏的导演,最近刚与我聊过。”
“你对他感兴趣?”
“是的。”张远压制住兴奋,回到。
“我可以帮你约他见面,刚好,他就是你的同胞,华夏的马来西亚人。”
张远张了张嘴,都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因为他说的也不算错,温子仁是大马华裔,只不过从小在澳洲长大。
一个串一个,又把詹姆斯·温,也就是温子仁给喊了过来。
一叫就到,这位最近闲着呢。
小矮个,留了个有点杀马特的发型。
因为两部戏失利,他不和大厂玩了。
转头来找布伦这个专搞小成本影片,口碑也挺好的老哥联系合作。
因为成名作《电锯惊魂》就是小成本,所以温子仁想要回归初心,再做一部小成本惊悚片。
他正在与布伦讨论这项目,聊天时也说起了。
想搞一部“鬼屋”题材的作品。
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