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百二十二章 有人帮忙就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百二十二章 有人帮忙就快 (第2/3页)

手在窗棂上抓得发白。

    “妈,您闻闻。”李研究员把麻袋往炕头一放,抓出把高粱米凑到她鼻尖,老太太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哆哆嗦嗦地摸出床头的小瓦罐:“快……快倒点进去,罐底都能映见人影了。”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孙子的呼喊,小家伙举着半块窝头冲进屋,看见麻袋顿时蹦起来:“爷爷,有白米吃了?”

    李研究员笑着往他嘴里塞了颗高粱米,甜丝丝的味道在祖孙俩舌尖化开。

    王教授扛着粮食进门时,三个孩子正围着空粮缸转圈。

    大女儿看见麻袋上的“面粉”二字,突然扑过来抱住他的腿:“爸,是白面!能蒸馒头吗?”

    小儿子踮着脚往麻袋里瞅,被麻袋角绊得打了个趔趄,却咧着嘴笑:“妈说,吃了白面能长高!”

    王教授的媳妇从里屋出来,手里还攥着打补丁的布票,看见面粉突然红了眼眶——前天她还在偷偷把自己的口粮省给孩子,如今终于能让全家吃上顿饱饭。

    赵工把粮食往案板上一放,正在纳鞋底的媳妇“噌”地站起来,针还别在布上就跑过来:“他爹,这粮食……”

    赵工解开麻袋,雪白的面粉扬起来,落在媳妇的发梢上。

    “够吃仨月。”他往面袋里插了根筷子,直挺挺的。

    “过年咱蒸两锅白面馒头,给隔壁张奶奶送两个。”媳妇突然往他怀里撞了下,带着哭腔笑:“去年过年,咱吃的还是掺了糠的窝头呢。”

    案板上的面团渐渐发起来,在暖烘烘的屋里鼓出圆滚滚的弧度,像揣着个饱满的希望。

    腊月二十八的天光刚漫过四合院的灰瓦,周益民就踩着结霜的青砖下了炕。

    稍微迭了一下被子,便起床了。

    窗台上的闹钟指向五点半,他摸出昨晚备好的抹布,在搪瓷盆里蘸了温水,刚擦了下玻璃,就看见窗纸上印出隔壁一大爷扫地的影子。

    “益民,起得够早!”一大爷的扫帚划过青砖,发出“唰唰”的响,扫帚尖挑起的蛛网在晨光里晃悠。

    “今儿可是二十八,‘扫房子’的日子,咱这院儿得拾掇得亮堂点。”

    他往周益民手里塞了把新扎的笤帚,高粱穗子扎得紧实,“你那屋梁上的灰,可得好好扫一扫。”

    周益民应着声爬上木梯,军靴踩得梯子“咯吱”响。

    他举着绑着布条的竹竿往房梁上捅,积了一年的灰尘簌簌往下掉,落在军大衣的毛领上。

    正扫到兴头,忽然听见院里传来“哐当”一声——是西厢房的李婶搬煤球时,煤筐撞翻了墙角的酸菜坛,坛沿的冰碴子溅了满地。

    “你这老婆子,毛手毛脚的!”李叔的声音混着咳嗽声传来,紧接着是扫帚归拢碎瓷片的轻响。

    周益民低头往下看,见李婶正用抹布擦煤渍,蓝布围裙上沾着黑印子,却笑得眉眼弯弯:“等会儿用碱水一泡就净了,中午蒸糖包给你赔罪。”

    东厢房的张奶奶踩着小马扎,正用竹竿够房檐下的灯笼。

    去年的红灯笼蒙着灰,被她用布擦得透亮,竹骨在手里转得飞快:“益民,帮奶奶把灯笼挂高点!让胡同口都能瞧见咱院儿的喜气!”周

    益民刚从梯子上下来,闻言抄起灯笼往门楣上挂,指尖触到冰凉的铁丝,却被张奶奶递来的暖手宝焐热了。

    “哟,益民这窗擦得比镜子还亮!”刚买菜回来的赵婶拎着满篮的韭菜,路过时特意往屋里瞅了眼。

    “你那书桌收拾得真利索,不像我家小子,书本扔得满地都是。”周益民正弯腰擦床底,军靴踢到个硬纸包,打开来是去年没放完的鞭炮,引线还完好无损。

    日头爬到竹影中央时,四合院已经换了模样。

    一大爷把扫出的垃圾堆在门口,正等着收废品的来,李婶用浆糊把新买的“福”字往门上贴,红纸上的金粉蹭了满手。

    张奶奶的灯笼在门楣上晃悠,风一吹就“哗啦”响。

    周益民直起酸痛的腰,望着院里锃亮的青砖和窗上崭新的窗花,心里成就感还是很满足的。

    看到房梁上,还没有擦,周益民把木梯拿了过来。

    正踩着木梯擦房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