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3章:娄晓娥成了娄半城 (第1/3页)
七百多人的厂子,一年五十万美刀的盈利,这在改开后而言,根本就不用做了。
有这种资源,随便做点商贸,也不止挣这么多。
但这个是不同的。
首先,螺丝厂做的也是薄利的代工生意。
现在的厂子可不像后世的私人小厂,可以找各种理由避税,免税,甚至外贸退税补贴。
现在是正儿八经的做一笔生意,就交一笔税的。
七百人以后的各种福利保障,都是由厂里出。
还有研发基金,这个是雷打不动的。加入“小专精”的每个厂子,按规模不同,每年必须强制性拿出营业额的部份,用于研发上面。
就这些全部除去,还能盈利五十万美刀,那已经不是小惊喜,而是大卫星了。
按照那个螺丝厂一把手的话说,以前他是最怕过年过节,现在终于可以扬眉吐气的站着撒尿了。
以前一到过年边上,他得在外面装孙子,跑各个领导家里要补贴。
在厂里,又被工人骂的像孙子。
毕竟小厂的福利肯定比不过大厂。
别的不说,何雨柱看不上电视机厂发的这点过年福利。
但很多小厂,过年能给工人发几尺布票,发条毛巾,那已然是很好的厂子了。
其他“小专精”的厂子,有比螺丝厂好的,也有不如螺丝厂的,
还有两家厂子,因为上半年添加的机器,报废的旧机器都多了点,过年一算账,还账面亏损。
但每个厂子,都看到了希望。
因为他们现在的业务真的做不完。
质量控制好了,价格稳定且比外面便宜,这些小东西,又没有洋鬼子太过于计较,所以外贸订单一直是不缺。
像是“友谊”电视,有些国家,因为各种原因,还不愿意咱们的电视出现在它们的市场上。
但这些小螺丝,小弹簧啥的,根本没人计较。
娄晓娥名下商贸公司接单,这边生产,然后在生产商一栏直接填写港岛某某商贸公司。
一点问题没有。
就连小日子那边,这些零配件,也是从咱们这边进了不少。
只要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