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70章 正确倾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70章 正确倾向 (第2/3页)

世不恭,无论如何要想法改变这种状况,努力培养孩子美好的感情,而文学就应该充当这样一个‘规劝者’,文学在这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江弦的这部,就很好嘛,不应该只拿给我们这些中年人、老年人读,更应该拿给孩子们读,在我看来,这部是有这个力量的,能引导孩子们建立博大的爱心。”

    在座其他老师们微微颔首,《小王子》这部,在座的基本上已经全部读过,对金近的话,都感到非常认可和认同。

    在一众追求技术性和文学性的毕业作品当中,似乎只有江弦选择了儿童文学作品。

    而他写的这部儿童文学作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思想性,都明显远远超越了其他毕业作品的水平,没有追求新、先锋,用一种传统且并不复杂的文体,像是讲一个故事似得,却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奇效,让一部爆发出了巨大的文学力量。

    “写的确实很不错,我没想到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能写到这个程度。”在座的一位老师开口道。

    紧接着就有人点头,“是啊,说实话,从第一次拿到这部以后,这些天我把这份反复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都觉得又有新的收获。”

    “我给我儿子讲了讲,他们都非常喜欢。”

    “以前我不怎么看儿童文学作品的,但是江弦写的这一部,确实很不一般.”

    “.”

    老师们你一言,我一句,接着金近的话,抒发着自己对《小王子》这篇的看法。

    不同于争论其他时热火朝天的场景,谈到《小王子》,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给了这部非常不错的评价,都认为这篇写的可圈可点。

    “我昨天也一口气连着读了三遍这部”

    众人顺着声音的方向看去,看到开口的是王一地。

    王一地是山东人,也是文坛山东劲旅的一员大将,发表过《少年爆炸队》、《泥泞的春天》、《驼铃叮当》一些个儿童文学作品,目前正是他主持着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面旗帜”的刊物《儿童文学》主编工作。

    “读完这部以后,我心里感觉纯净了许多,也想了许多。”

    听到王一地这么讲,在座的众人都听出来,接下去他就要讲自己的这些想法了,王一地平时话不多,这会儿忽然来这么一句,很多人都好奇的竖起耳朵,对王一地的想法感到好奇。

    “我回忆起,以前陈伯吹同志主张‘同心论’,说儿童文学作家应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结果这种观点被批判,我记得茅盾同志当时非常反对对陈伯吹的批判,认为倾向导致‘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语言干巴巴’的局面。

    这些年,陈伯吹的‘童心论’又被再次提起,我们儿童文学这一块儿的创作,渐渐儿童化,越来越趋近儿童的视角,儿童文学作品越来越‘儿童化’。

    可这样的局面好吗?

    在我看来是不好的,我认为呢,江弦同志这一部《小王子》,正是和主流环境不相符的‘反常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别人追求‘童心’,江弦这部作品不失童心的同时,还在思想性和核心主题上实现了深刻,不仅是写给儿童,更是写给成人,我觉得这也应该是将来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典范,一个目标。”

    “.”

    王一地这么一番极具内涵的话,让在座很多人感到认同,也抬高了江弦这部《小王子》的地位和重量。

    人王一地的话,意思很明显:

    儿童文学就应该像江弦这么写。

    说是儿童文学,又不是只写给儿童看!

    幼稚化,低龄化,反而会毁了这一类的文学作品,让读者们慢慢丧失对儿童文学的兴趣。

    这个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就明白了,很多人小时候看的动画片,《葫芦娃》、《天书奇谈》.这些作品,哪怕是成年人,也就能看的津津有味。

    后来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