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893这篇报道不友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893这篇报道不友好 (第3/3页)

手。

    “也是,那就凉快凉快。”整个宿舍都光膀子,就自己穿的一本正经,确实有些不合群,唐植桐索性听了罗志平的,解开衬衫搭在了自己的床铺上。

    “吆呵,还是一身腱子肉?”窦永昌在一旁打趣道。

    “嘿,从小就能吃,身上肉多。来读书前,我在工地干过临时工,也跑过投递,劳动强度大,这肉就越来越结实了。”唐植桐笑呵呵的解释了一句,接下来四九城起码得有一年多供应不足,若是哪一天被舍友发现自己吃不饱还很壮,就有些不太合理了,索性先给他们打个预防针。

    等路坚打饭回来,几人也抽完了烟,大家坐在一起吃饭,聊天的内容依旧离不开热。

    安装风扇是不可能的,唐植桐想起了狭管效应,某部三哥的电影里曾搞过“零耗电”空调。

    窗户上钉一块满是窟窿眼的木板,窟窿眼里塞上饮料瓶尸首的上半身,利用狭管效应往室内吹凉风。

    这种玩法确实不耗电,但实际效果嘛,唐植桐觉得还不如老祖宗发明的冬瓜空调,怀抱着一根冬瓜比这管用多了。

    可问题是,眼下压根没有冬瓜……

    几人讨论来讨论去,最终的解决办法还是去冲凉,原始,但有效。

    趁冲后的短暂凉爽,219宿舍睡了个午觉,下午考完试,唐植桐拽起书包就去找小王同学。

    “有些人真讨厌,都什么时候了,还批评你写的歌。”小王同学一见到丈夫,就把上午收到的信拿了出来。

    “歌?《采蘑菇的小姑娘》吗?”唐植桐顾不得擦汗,接过信先看寄件人。

    信是央广编辑杨琳寄给小王同学的,里面有两封信,还有一份报纸。

    “嗯,说这不行,那不行,他行你倒是上啊,在背后说人坏话是什么意思?”小王同学用自己的手绢给丈夫擦擦额头和脖子里的汗。

    “我先看看。”唐植桐朝小王同学笑笑,给她一个安心的眼神。

    两封信里有一封杨琳的亲笔信,还有一封读者来信。

    杨琳的信不长,在信里说《采蘑菇的小姑娘》播放后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有夸歌写的好的,有要求重播的,有求指教的,批评的嘛还真没见着。

    对于这些信件,央广一般都是全部转交给作者,但小王同学经历了丈夫处理《赤脚医生手册》读者来信的前车之鉴,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把处置权交给了央广。

    有读者见作者没有给予自己回信,竟然上纲上线的写了一封信给文艺报,结果文艺报给刊登了!

    杨琳看到报纸后,考虑到两人可能不会订阅这种专业性的报纸,就把报纸和那封读者来信给转寄了过来。

    意思很明确,就是让两人看看怎么处理,毕竟人家批评的是词作者,不是央广。

    信的最后,杨琳在信里点出了报纸上那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也是个词曲作家,只是没那么出名,而且用的是化名。

    唐植桐看完信,又开始看报纸,报纸只寄了刊登批评信件的那一页。

    篇幅不长,从“光着脚丫”开始切入,说词作者公然诋毁公社,丑化农村,小姑娘怎么能光着脚丫上山岗呢?

    然后又抓住“赶集”不撒手,说词作者对伟大的XXX工作心怀不满,采了蘑菇怎么能去集市呢?怎么还能有集市呢?!

    接下来就是上高度、上强度,帽子跟不要钱似的往上扣,仿佛无法步入天堂完全是因为唐植桐写了一首儿歌导致的一般。

    最后再看那封读者来信,唐植桐乐了。

    这封信是实名的,文艺报上用的是笔名,杨琳已经与文艺报那边确认是同一个人,笔名可能存在撞车的情况,但收发信件的地址不会。

    “就这?生什么气嘛,不值当的。”好不容易因为歌曲的事情登了一次报纸,没成想不是表扬,唐植桐看完把信扔到一边,笑眯眯的安慰小王同学。

    小王同学有孕在身,气坏了可不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