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899估衣铺,故衣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899估衣铺,故衣铺 (第3/3页)

发了言、预备人员也做了发言,有表决权的举了手,重温了誓词,书记员做了会议记录等等。

    等仪式结束出来的时候,唐植桐后背已经湿透,既热又兴奋。

    “高兴吧?”出了会议室,方圆欣慰的拍了拍唐植桐,又给自己来了一根点上。

    “高兴!”唐植桐咧着嘴笑,确实高兴,但心里的压力也更大了,为了对得起这个身份,不得在赚外汇方面再想个更赚钱的法子?可一连几天一点头绪都没有,这就很让人苦恼。

    “好好干,你们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大有可为!”方圆也高兴,手夹着烟,胳膊往外一指,气吞山河。

    “一定不负圆哥期望,不过,圆哥,我吃完饭得先去一趟学校,那边放假了,还有点收尾工作没处理好,今天处理利索,明天发工资。”仪式结束这边管一顿工作餐,唐植桐心里还惦记着谷漫苍的事情,打算一会先把前期工作给做好,省的明天发起工资来没时间准备。

    “行,处里有我盯着,你有事尽管去忙。”方圆依旧是大手一挥,对唐植桐的放养态度不变。

    吃过午饭,唐植桐并没有去邮电学院,而是去了天桥。

    天桥这一块最出名的是小剧场,相声、快书、耍猴、唱戏、杂技等等应有尽有,除此之外,这边还有四个市场,分别是公平市场、民生市场、天元市场和人民市场。

    唐植桐的目标是人民市场。

    人民市场是个综合性市场,除了水果、蔬菜、鱼虾、自行车外,这边还有卖旧书和旧衣服的。

    路坚往行李箱里塞衣服给了唐植桐启示,自己给谷漫苍准备粮食,最好也在粮食周围塞点衣服,这样上车后没有那么显眼。

    棉花自进入中国以来,已逐渐发展为战略物资。

    但凡重要、贵重的东西,一般是不太可能在社会最底层囤积的。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绫罗绸缎是这样,棉花也是。

    一家人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这话可能有点夸张,但眼下衣不蔽体的情况依旧存在。

    尤其是到了冬天,大多数农村家庭的棉衣都是不富裕的,一家人穿着薄裤窝在床上,条件差点的盖秸秆,条件好的共享一条棉被。

    唐植桐想买棉服。

    棉服既能为本次偷运粮食打掩护,还能让谷漫苍带回去给家人穿,虽然顶不了吃,但冬天用来保暖也能减少能量消耗,相当于间接省了粮食,活命的机会就大出许多。

    卖旧衣服的地方叫估衣铺,有的人也称之为“故衣铺”。

    估衣很好理解,因为没有什么价签和指导价格,买卖的时候得双方估价,而故衣就有意思了。

    古话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把“故”字用在衣服上,别有一番韵味,唐植桐觉得这个名字瞬间就有意境起来,只是不知道为何没有流行起来。

    “劳驾,这棉衣怎么卖?”唐植桐到了估衣铺,指着挂在墙上的一件棉袄问道。

    “八块。”商贩朝唐植桐比了个枪的手势。

    “嚯,不便宜啊,这价都赶上新衣服了。”唐植桐有些意外,时下普通衬衣一般也就三块多钱,顶好的也不会超过八块钱,而眼前的这件棉袄明显有年头了,用料也不是时下的机纺布,关键是样式,有点满清遗风,指不定是哪位遗老故去后,衣服被儿孙拿出来卖的。

    “瞧您说的,新衣服得要布票不是?做这么一件棉袄,怎么着都得用掉一个人半年的布票。您别看这衣服打着补丁,您摸摸棉花有多厚。买回去找个弹棉花的重新弹一下,保不齐能做一床棉被。”商贩能说会道,一边劝,一边将棉衣从墙上挑下来,放到唐植桐手边。

    商贩也是会挑人的,眼前的小伙穿着不俗,明显就是个不差钱的人,他不想错过赚钱的机会。

    唐植桐上手摸摸,棉花确实厚,但离着做棉被还差的远。

    谷漫苍家里人多,来估衣铺一趟,唐植桐没打算就买一件,指着墙上样式古朴、带着补丁的其他棉衣说道:“你再给我把这几件拿下来,我比较一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