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河:牡丹江、林海雪原与威虎山及雪乡 (第1/3页)
小时候过年有一灯谜“花河”打一城市名即“牡丹江”,所以在本书每次提到俺的故乡“牡丹江”我都称为“花河”。故乡最有名的啤酒品牌即为“花河”。
印象最生动的是大学看金庸的《鹿鼎记》中“第三十五回:曾随东西南北路独结冰霜雨雪缘”写到“牡丹江”:“后来,康熙派亲兵都统韦小宝去远东地区的海山崴剿灭神龙教,擒拿假太后,在战乱中,为躲避洪教主追杀,从海参崴向北接连走了十余天,一日在牡丹江巧遇三个通古斯人,喝酒席间得知鹿鼎山之所在位置”
“一名四十来岁的汉子道:“我们去牡丹江赶集,你们又去哪里?”口音甚是怪异。韦小宝道:
“啊哟,牡丹江是向那边去吗?我们走错了,跟着三位大哥去,那再好不过了。”当下和三人并排而行,有一搭没一搭的撩他们说话。
原来三人是通古斯人,以打猎挖参为生,常到牡丹江赶集,跟汉人做生意,因此会说一些汉话。到得牡丹江,却是好大一个市集。”
“韦小宝和双儿从神龙岛逃出来到了一个北方的山上,但是迷路了,又下着雪,两个人迷迷糊糊就睡过去了,后来来了一个猎人穿着动物的毛皮衣服,给宝和双儿喝酒,把他们救到自己家里,后来韦小宝问猎人,这是哪里?猎人说是:牡丹江.”
“还有一次我们竟不期而遇于故乡花河。那是2018年早春,清明我回去给爷爷奶奶上坟。她去接春节一直待在老家的妈妈回京。我们相约在29年前第一次见面的工人文化宫广场,苏联时期建的哥特式建筑横亘在现代高楼大厦的中央,宛若一座恐怖荒诞的古堡,恰如一个时代和政治的缩影!
我请她吃冰糖葫芦,一路高高兴兴,走走停停,指点着我们当年共同亲历的记忆点,高高兴兴,不知不觉就到了江畔,望着开江的冰排前赴后继地奔涌着,反射着太阳的光芒,发出阵阵隐隐的雷鸣声一一那是春与冬的激烈博弈,是记忆与未来的强烈对冲,是情与怨的浓烈交锋……
两个远离故乡多年的游子置身于故乡的山水中,却有一种恍如异乡的错觉。而且每一次回来都好象是最后的告别!也许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流浪,最后的归宿或注定是远方和未知……“(节选自本书“第十一章:早春的花朵在深秋绽放”)
河流正穿过城市的心脏
把世界一分为二
远处的桥梁
跨越时空
用自己坚硬的身体
将短命的人类
送向彼岸
2005年,知名台湾流行乐队《牡丹江》,2005年,有一首歌曲《牡丹江》开始风靡华语乐坛,是由在周杰伦的支持下成立的台湾流行乐团南拳妈妈(Nan Quan Mama)演唱的,并凭借该歌曲《牡丹江》获得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的“十大优良单曲奖”。著名词作家方文山作为歌曲的填词人,在他的歌词书《中国风》中明确指出了《牡丹江》的地理位置就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方文山写《牡丹江》,倒不如是说写自己的家乡,“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方文山通过歌曲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谊,而牡丹江作为他心中的“远方”和“家乡”的代名词,被巧妙地融入了歌词之中。
《牡丹江歌词》
弯成一弯的桥梁
倒映在这湖面上
你从那头瞧这看
月光下一轮美满
青石板的老街上
你我走过的地方
那段斑驳的砖墙
如今到底啥模样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
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谁在门外唱那首牡丹江
我聆听感伤你声音悠扬
风铃摇晃清脆响
江. 边的小村庄午睡般安详
谁在门外唱那首牡丹江
我脚步轻响走向你身旁
思念的光透进窗
银白色的温暖洒在儿时的床
弯成一弯的桥梁
倒映在这湖面上
你从那头瞧这看
月光下一轮美满
青石板的老街上
你我走过的地方
那段斑驳的砖墙
如今到底啥模样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
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谁在门外唱那首牡丹江
我聆听感伤你声音悠扬
风铃摇晃清脆响
江. 边的小村庄午睡般安详
谁在门外唱那首牡丹江
我脚步轻响走向你身旁
思念的光透进窗
银白色的温暖洒在儿时的床
谁在门外唱那首牡丹江
我聆听感伤你声音悠扬
风铃摇晃清脆响
江. 边的小村庄午睡般安详
谁在门外唱那首牡丹江
我脚步轻响走向你身旁
思念的光透进窗
银白色的温暖洒在儿时的床
牡丹江
古称忽汗水、瑚尔哈河。据文献记载,古代的牡丹江,自镜泊湖以下称“忽汗”(“湖尔哈”“呼尔哈”“虎尔哈”“富尔翰”“胡里改”)江(海、河)等,文字虽略有出入,实为同一名称的音转。镜泊湖以上称“穆丹”(“木丹”“牡丹”)江,亦系同一名称的音转,清代始称为牡丹江。牡丹江之称,系因发源于穆丹哈达而得。“哈达”,满语,意为山岭,“穆丹”,满语,意为弯曲。《金史》曾称牡丹江为“曲江”其“曲”字,恐与“穆丹”有关。皇太极即位后把牡丹江土著人称为满族,“牡丹江”在满语的意思是“弯曲的江”。
牡丹江市
别称雪城,黑龙江省辖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黑龙江省东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风景旅游城市。[1]牡丹江市共辖4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总面积4.06万平方千米。[2]截至2023年末,牡丹江市户籍人口238.1万人。[65]
牡丹江市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位于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上,与俄罗斯边境线长211公里。牡丹江是“*******”、龙江丝路带的重要战略支点,中国对俄沿边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牡丹江属温带季风气候,素有“塞外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牡丹江因松花江上最大支流之一的牡丹江横跨市区因而得名。牡丹江已开发利用的主要风景名胜古迹及人文景点有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牡丹峰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自然保护区、雪乡滑雪场、牡丹峰滑雪场、八女投江纪念群雕、横道河子东北虎林园及冬季在牡丹江江面上建设的雪堡等。2017年12月,当选中国十佳冰雪旅游城市。
2014年牡丹江市曾聘请过我熟识的策划大师王志纲为城市战略和规划把脉开方,而我也有幸在2003年即为家乡江南新区做过“一江居中,两岸同兴”的定位报告。
中国大多数人知道牡丹江,都是源于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和据此改编的革. 命. ***《智取威虎山》。其中的正反派主角杨子荣和座山雕更是名扬神州大地。2024年12月2日,“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去世还上了微博热搜。
林海雪原与威虎山
1975年,我从生活了8年的爷爷奶奶的小乡村回到牡丹江爸妈家。那年的春节我去林海雪原深处的柴河林场即“夹皮沟”过的,最后一段行程就是坐的《林海雪原》小说描写的小火车。大雪封山,熊虎出没……
2013.6.11. 回到著名的威虎山,只想回到杨子荣的林海雪原做座山雕抢个押塞夫人过无法无天逍遥自在的日子……
2013.3.11. 某日在某咖啡厅发现一本少年时代最喜欢的小人书革命***之≪智取威虎山≫,如获至宝遂仿效孔已乙老先生读书人偷书不叫偷叫顺[得意]。喜欢该书还有一原因即故事发生在俺的家乡牡丹江一带。所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全国各地诗友通信时常落款----于威虎山上,匪性昭然[悠闲]
2013.10.3. 回到林海雪原的年代、落草为寇、占山为王、做一天胡子(土匪)头……
2013.10.7. 每次重返故乡再离开时、都有一种故乡一次比一次远的怅惘感觉……
2014.2.2. 坐上驰往哈尔滨的高铁一路向北,驶向大雪覆盖的桑梓驶向童年的记忆……
2013.2.8. 户外雪花飞舞,室内温暖如春,泡一壶大红袍,陪老爸抽烟聊天,聊陈年往事聊亲朋故友聊同乡旧邻…有这种天伦之乐和童年趣忆垫底,何惧异乡漂泊何惧征途漫长…
2013.2.11. 《怒放的雪≫ 经历了季节的重复和五彩斑斓的鲜花 如今你只选择一种简朴的颜色绽放 绽放于最寒冷的城市深处 纵酒淌成血液 点燃火的雄雄仪式 独自临风清唱 在子夜的烛光下 笑看神灵默祷鬼魅起舞 让一袭洁白遮盖所有来时的脚印 任天地一体无始无终
2013.2.24. 喧哗的鞭炮化为一地纸屑,缤纷的礼花定格瞬间闪耀…初五早吃饺子放鞭炮,大年主体基本过完。明天漂泊在外的人们将陆续离家出行踏上工作的归途----过年是一次放纵的休闲是一种欢乐的无聊是一座繁华的驿站是一场告别的盛宴…
2013.5.12. 故乡的天空好蓝!
古语曰:父母在不远游。但掐指算来离乡背井已23载,如在加上儿时在祖父母家的8年和上大学的4年,已然是35年有余---每每唱起凌峰兄的365路都不免泪水盈眶:365里路遥,从故乡到异乡;365里路遥,从少年到白头…
家乡夜江景,灯火守候着一个古老的节日…
人归故里鸟归林
风吹花河龙舟新
不闻黄狗闻鸭叫
只见高楼不见村
2013.9.30. 放大假啦!逃离雾都北京、回山高皇帝远的东北老家哈……
著名的威虎山也是电视剧闯关东的实景拍摄地,乡村、自然与革命融汇贯通……占山为王一天、撤离城市反叛文明向现实宣战……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
“一心要砸碎千年铁锁链,为人民开出万代幸福泉。”
五花山层林尽染、人迹罕至、胜过诸多风景名胜……
在自已的家园背井离乡
在自已的祖国漂泊流浪
远离桑梓、疏离家园、四海为家、友朋为家、自然为家、心灵为家~~~无家可归、何况国乎……
接近子夜的故乡、空气冰凉而清新、那是一种田园的味道童年的味道,也是一种自然的气息自由的气息……
长假最后一天、今曰午夜就要返回伟大的雾都。对于我们这代人,北京也象征着这个国家,好坏、爱恨、机遇与风险、责任与命运甚至死活都注定和它捆绑在一起了!犹如东北老家之乱炖、烂在一锅、也许被闷死、也可能是一道名菜……
《候机室》
所有人都是过客
《飞行》
为了安全降落
2013.10.6. 故乡的风是凉爽的、夜是宁静的、陪两老唠唠家常是幸福的……
美景会在陶醉中麻木,美食会在饕餮中厌倦,充分的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和战斗!
美景和美食都会消磨人的心志,正如追求所谓俗世的快乐和幸福也是造成人(类)的慵懒、奢蘼和堕落的源由之一……
2013.10.5. 天高地阔、金色田野,气温倏降零下、要穿小棉袄了……
假若祖国是这如画山水、似锦风光,我愿乐此不疲、终老田园;假若祖国是这如蚁人群、鱼龙混杂,我愿抑恶扬善、共渡芸生;假若祖国是康梁变法、中山共和,我愿凤凰涅槃、中西合璧。又假若祖国是战国七雄、秦皇汉武,唐明再现、元清轮回,我更愿春秋大梦、共产乌托……
2013.10.1. 家乡的工商银行、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单位。如今离开桑梓已23年,1989年是一代人理想主义终结的象征年代、也是中国人彻底转变为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的发韧年代……
长假第一天的下午、一个人坐在故乡江. 边的木质台阶上发呆,江水淤缓地流淌、时光已无法倒转、桑梓反而成了驿站,只有记忆的片断次第闪回……想起当年告别家乡时的雄心和目标、如今都已成为累累伤痕和过眼云烟……未来尚有多远?归宿竟在何方?
2013.10.17. 今天是老娘的生日、上午打坐、中午电话微信处理公事、下午洒扫庭除洗衣服、天凉了换上她老人家十一长假为我做的厚褥子、傍晚给自已做顿东北炖菜,然后给远在家乡的妈妈打电话拜寿、电话里传来她无比亲切和熟悉的因外孙女送花高兴的大笑声……现在点上一支烟、用久韪的笔纸为母亲写诗:
母亲 您的** 就是我的天堂
当我的华发开始春芽一般的生长
在最美的夕阳下
与您一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