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地球村五道口精神家园万圣书园及圆明园废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地球村五道口精神家园万圣书园及圆明园废墟 (第2/3页)

华东门。”

    “从此我与清华大学结下了八年之约。一直在校区办公和工作。2010年亚太商业不动产学院成立后才搬离。但是每到事业或心态的关键转折点,我都会不知不觉回到清华校园,漫步于熟悉的场景中,身心就会得到缓解和充电……”

    “学研大厦在清华东门外,与清华一墙之隔,墙内是美术学院。每天午饭后我都去校园内散步,浓郁的学术氛围和纯粹的人文气息让我觉得曾经的滚滚红尘与我近在咫尺又远隔千里…”

    2017.7.30. 感谢一位小伙伴推荐、今天终于抽空来到清华大学美术馆观赏《西方现代绘画之路》展,不由想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时光最喜爱的就是西方现代绘画,一开始是印象派的莫奈、凡高等,后来是康定斯基,马蒂斯到毕加索,而且写诗受的最大影响也是这个轨迹,从大学时代的《静物》到毕业后的《白日梦》、《西德版画》...直至上周突然体悟的超短句诗《阳光》、《黄昏》等。前半生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当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为画家,未来退隐后最优先的爱好也是学习绘画......

    2014.3.21. 清华大学的午后---大学是一座自由而美丽的孤岛、远离父母让你独立,远离社会让你纯粹,一群年龄、志趣和价值观相同趋近的青春学子朝夕相处、砥砺成长,享受人生最快乐而充实的生命时光并贵为一生的朋友和资源……

    2013.7.4. 今天分别与清华大学和国际购物中心协会ICSC就拓展和推进亚太商业不动产学的学历教育和资格认证培训进行充分和友好的沟通和商谈----为此我们愿意和坚持付出时间,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战略性和长期性地构建EDP培训+资格认证+学历教育的完整教育培训体系……

    2013.8.20. 今天中午请久韪的老朋友清华建筑学院的周榕教授吃饭聊天、下午受邀参加他发起的新城镇化联盟沙龙活动,还高兴地见到了另外一位老友李津逵老师。听中国乡建院***院长讲“逆城市化时代的乡村发展”……

    2014.3.20. 2001年弃商从教、加盟清华大学-哈佛大学“全球化城市与地产运营商培训计划UEO”;2006年在清华大学策划国内第一个商业地产培训项目“国际商业不动产运营营CREO”;2008年创办清华大学对外学术文化交流中心与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联合发起的“商业不动产专业委员会”;2010年在二十几家学员企业的支持下成立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家商业不动产培训学院“亚太商业不动产学院”……倏忽十三载、饮水思源三感清华和所有给予过帮助的清华师友及业内人士一一今日下午天高气爽、重温在清华当年的office、教室和食堂等足迹,学习清华精神,以清华为榜样、一是努力把“亚太商业不动产学院”办成中国最优秀的专业学院,为行业培养实战人才。二是把院办企业搞好,为学员企业提供全产业链的增值服务。

    2015.3.4. 今天和清华建院背景的两位同代和隔代老友吃农家铁锅炖鱼,探讨商业不动产教育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金融化问题,也算一种土洋结合、线下线下结合。

    2015.3.29. 和一群八O后清华精英-精致利己主义者在某著名湘菜苍绳馆喝酒谈跨界合作……

    2016.10.27. 亚太学院---前清华大学第一届(2016年)商业不动产总裁班的几位老学员在北京小聚---十年如一日啊!

    2019.3.8. 十年咖啡、百年清华、庚子赔款、变相重现。

    2020.9.2. 感谢业内好友家英总发起,疫情之后第一次小规模的圈子聚会一一以清华大学EMA为背景主体的企业界人士畅谈交流。

    北大讲堂

    “苏历铭:那个年代诗坛上既写诗又写评论的人不多,你是其中的一个。我记得你和包临轩联袂写过一篇文章《疲惫的追踪》,是批评谢冕先生的,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你会写这样一篇文章,那个年代谢冕是新诗潮的引领者,是中国现代诗的理论家,为什么要朝他开刀?

    朱凌波:这是很偶然的事件,去北京出差除了看你之外,当时北大一个五四文学社,张华锋是当时的社长。之前我见到西川,印象很深的是,他请我吃了一份西式的西红柿拌饭。旅居瑞典的诗人李笠那天也在北大,当时我希望张华锋和李笠引见我去拜访谢冕,其实见谢冕,某种程度上比当年见老徐还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正像你说的他是朦胧诗的推手,对现代诗不遗余力的支持。但是去他家里拜访的时候,交流发现其实他对朦胧诗有一定了解,但对我们后来的这些年轻诗人,即所谓第三代诗人的生活方式、诗歌语言特点等等并不是有很深入的了解。说句不客气的话,好像他想维持自己教父的地位,不得不收集这群人的信息、作品、想法,再去写相关的评论。我觉得他已经过气了,已经抓不住现代诗的真实脉络,不真正了解第三代诗人,尽管他的愿望是良好的,他想保护、鼓励甚至宣传这群人,但我认为他已经远离了我们,所以当时就产生批评他的这种想法。我找到包临轩,我们俩共同完成那篇文章。文章发表后,据说反响很大,很多人包括你也觉得谢冕对我们这代诗人是真心的好,这么鼓励我们,现在就开始批评他,有些过分了,听说他的一些研究生很愤怒,想找到我,揍我一顿。”(节选自本书“第96章:最后一个年代一一关于诗与生命的对谈(上))。

    2014.1.14. 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