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八十年代关于第三代诗/人的三篇评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八十年代关于第三代诗/人的三篇评论 (第2/3页)

自己坐标系。完成了对纵的继承和横的移植。使东西方文化绝妙地交融了。出现空前绝后的繁菜。因此说第三代诗最具整体性。

    第三代人尽管可以分为流派,但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脚下的斑马线是一样的。他们的诗有同步性。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大气压下。也许感受和体验不同,但诗的美学狐步和哲学缠绕是划一的。他们都对东方文化抱有极大的自信。都认为在西欧和拉美文学使世界文化发生二次重大倾斜后的今天,全人类的目光正在东移。世界文化的再次复兴注定是在神秘的东方在太平洋碧涛冲刷的西海岸一—在古老的中国。在这场文艺复兴运动中,第三代人(第二次浪潮诗歌)必将是潮头(诗歌作为文化潮头这是被历史无数次证明了的)。他们是幸运的,但愿他们不辜负这种幸运一一让我们拭日以待吧!

    1987年:《第三代诗概观》

    (先后刊载于关东文学》和《诗歌报》,并被菲律宾《世界日报》转载)

    「第三代」做为朦眬诗后又一茬更年轻的诗人的称谓己得到普遍认同。并以其先锋性和实验性外化成一种反讽色彩。

    目前流转较广的一种“代分法”来源干四川的《现代诗》一九八四一一

    随共和国的旗帜升起的为第一代

    十年铸造了第二代

    在大时代的广阔背景上诞生

    了我们一一第三代!

    但我的艺术知觉是不赞同的。四川朋友的分法很清楚是以政治背景为参照以社会意义为依据的,这不符合艺术规律的。而且他们所说的代也不是现代派的范畴,有悖于他们的本意。所以对现代派诗歌我提出如下的代分法一一

    第一代人:二十至三十年代的李金发、朱湘、徐志摩、戴望舒,卡之琳等人。他们的努力基本与西方现代主义共时,但由于白话交尚未成熟,他们的作品还只能说是一种现代萌芽。

    第二代人:七十一一八十年代的朦胧诗人们。这里我要冷酷地把舒婷取出去,本质上她还是一位浪漫主义的抒情诗人。(这种说法并不担害她的名誉和她诗的魅力)至于杨炼,我对他的巨大建筑十分敬畏。我真心实意地为他累得慌!

    。他不应该抢文化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饭碗啊!我不否认他的学术价值,但从现代意识和诗的特性角度,我对他的寻根劳动坚决不敢苟同。残忍说,这批所谓的现代诗人也不是真格的现代派。即使是北岛也不过娴熟地运用了一些现代派的语言技巧和表现手法,骨子里仍是人性、正义、真理、爱等现实主义的母题。倒是早期的芒克和后期的王小妮出现了现代意识。朦胧诗人做为现代主义在中国诗坛的复苏和中国二十至三十年代现代萌芽的延续,他们的开拓作用是不能否定的,他们已经具备了现代倾向。

    第三代:八十年代起来的年青诗人们,在诗史的坐标系中,无论从中国的纵坐标看,还是从世界的横坐标看,他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艺术行为都是十足的现代派了。他们正在开展一场现代运动。

    第三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流派或群体。在不断的组合——分化——组合一一分化过程中,必将产生独立而重要的诗人、诗评家和理论家。

    下面我就以流派性或群体性做为主要线索谈谈大陆的第三代现代派诗人:

    A,非非主义:非非主义是现在大陆最标准的现代流派(这是一项综合指

    标)。他们建立了完整的系统。

    非非创作群(诗人、诗评家和理论家)

    非非作品集(「非非」「非非评论」)

    非非宣言

    非非诗歌方法

    非非小辞典

    非非主义出笼的短期内就引起海内外诗界和评论界的广泛注目,甚至对其它形式产生刺激。主要原因是它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文化背景和重要的哲学启示。非非主义创作群体闪现了三个焦点人物:青年理论家周伦佑和蓝马,青年诗人杨黎。

    杨黎被称为非非主义第一诗人,他也是第三代的一朵特殊语言现象。他的代表 作品为 《怪客》一九八四 ,《冷风景》一九八五 ,《高处》一 八六,这三首诗表现出一种共趋性,三首诗的连续就是自觉地消除语义义的过程。他的诗有一股透明凉度,语言发生了净化的吸力。他试图通过语感制造宗教感即超人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在诗里表达的,而是诗即语言自带。他常常借用几个响音的传速和亮色的转换制造一种类似电影的主旋律音乐。使诗的画面弥漫了寂静、恐怖、神秘、玄妙的气氛。而且杨黎诗中的重复手法,叙事性,平衡结构和幻想性都是特殊的。

    B,整体主义:整体主义也是一座庞大而颇有影响的流派。对他们的艰苦探索我钦佩,而且相信他们脱离此种模式也一定能写出漂亮的诗。如二宋(宋渠宋炜)和石光华。但对他们的艺术后果我毫不犹豫地持批判目光。那是文明的退化和精神的萎缩!在一堆叠床架屋的淹没中我无所适从.…

    C,莽汉主义:葬汉主义是一波类似六十年代美国「嚎叫派」的诗歌潮流。他们以一种反文化态度恢复了人的时常比。以破坏的话言和大面积的连锁幽默体现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他们最真诚最欺骗,最善良最凶恶,最聪明最混蛋,最坚强最颓废,最可爱最可恨,最文明最野蛮,他们粗野的坦率,坦率的单纯,单纯的孤独;他们幽默的悲伤,悲伤的愤怒,愤怒的苦闷。他们是骚动不安的灵魂是愤世嫉俗的声音是玩世不恭的目光是放浪不羁的长发。他们是心的流浪儿。一切对他们不起他们对自己不起。他们唯一的错误就是不会虚伪,他们唯一的诗就是不是诗。他们的诗主要是靠奇思异想取胜。其中写得最棒的是郭力家和李亚伟。

    D,「他们」,这是集合在「他们」一九八五上的一群南京、上海、西安、昆明、福州的青年诗人。他们独立而联合,属生活方式型感觉派。其中的韩东以一贯的稳定状态彪炳诗界。他的诗貌似生活经验的积累,于淡泊和平常中隐藏看高度的智慧和深刻的幽默。有无为之美、谐谑之美、怪诞之美、超脱之美,质朴之美和神秘之美六种美学特征,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气质和风骨,是中国诗歌面向世界自己的东西。

    于坚的诗似乎太客观了,一种照相式的叙述,削弱了诗的感动力,但总的看,他的手把还是满大的,丁当的诗庄严的滑稽,伤感的优美。小君的女性诗,真情,恬静的人生态度,纯净、新鲜的语言,我非常喜欢。

    E,上海诗群:a.城市诗群:城市诗人经过一段伪诗歌时期,沉溺于于虚幻的光色。分化后,宋琳的诗回归存在,流露了哲学的困惑和人生的茫然,由于他自觉坚持诗必须是一种艺术行为,因此他的诗获得了美哲学的味道。而另一位素质很高,呼声甚旺的张小波,由于诗的爆发点偏斜和非诗的干扰,使我痛惜地感到他是在浪费才华消耗激情毁灭精神。

    b.海上诗群:也是一伙比较齐整的创作群。其中孟浪走得较远。他的诗有一种怪异的风格和冷峻的氛围。反映了他对人类困境的严肃思考。他的孤独、绝望和悲观,暴露了诗人良心的真挚痛苦和深邃的批判精神,正如贝岭所说:孟浪的诗有一种愤怒,这种愤怒经过抒情的处理,表现出令人哑然失笑的幽默……

    孟浪的诗跳跃性很大,语言在分裂中丧失了美感。这正适合他对人类社会的自私、冷漠、虚伪和丑恶的冰冷穿透。他象一个机警的职业侦探又象一个冷酷的外科医生。孟浪的诗是中国现代诗中一种卓绝的反诗歌事实,这也是与世界文明进步的反思过程同步的。

    另外,海上诗群中的王寅,陆忆敏,陈东东等的艺术水准也是很高超的。

    F,体验诗:体验诗是朱凌波提出的一条诗歌概念。体验诗就是人与非人,灵与肉、理与情等诸多矛盾中的一片悲剧氛围。写非艺术非人格非人性非自由力量对生命的压迫、束缚、窒息和异化。披露两栖人的孤独和痛苦。他们有病态的体验,当这种体验不断重复且惨烈时,他们把人生只当做一场体验了。在茫芒人海和漫漫黑夜找寻自己的艺术良心并将继续丢失。他们以变形的手法折射生命之光,以扭曲的语言慰籍灵魂的废墟。体验诗为了获得现代艺术生命的效果,最佳选择就是超体验,借以制造形而上氛园。他们也写一种「原罪感」,对比童年和记忆,如今所从事的一切都彷佛充满了负疚感和羞耻感。因此,总在「下意识地洗手,彷佛要洗掉什么」。

    体验诗人宋词,他的逻辑思维的混乱,他的生活经历的双重变态,他的性格缺陷,他的记忆畸型减退,他的情感疲惫,他的精神衰老,都使他的诗取得了卡夫卡氛园。

    G,女诗人:a.马力:她的灵魂与世隔绝,她对女人命运的预感,使她流露出一种自虐的喜悦。她的原生孤独她的纯粹寂寞,使她进入良好的生存状态和艺术状态,读她的诗常常使我觉得我的男性清醒也许不适合于诗,真诚地为她的艺术价值与艺术名誉的严重失调(也许中国还有许多这样的优秀诗人还默默无闻)感到莫名的惆怅。

    b.唐亚平:唐亚平是以「黑色沙漠」组诗笼罩诗坛的。读地的诗我有一种颤栗的亲切。这女子寂寞而超然,孤单而独立。「没有黑夜,人姓将无所收益•」。她的黑夜意识温馨而溢满真情,良心和欲望醒着,宁静而骚动。充斥着甜蜜的挣扎和痛苦的**,每一次发泻都是超越,每一次唤起都是遗忘,每一次占有都是失去,每一次奉献都是空虚。当女人真正意识到她是女人时,他们就最大限度地接近了人的尊严、价值和自由。黑夜给她的爱和恨一样地强烈和持久,且带有自戕姓。她是幸运的,因为她可以象普通人一样过日子,象上帝一样思考。

    C,翟水明:翟永明以「瓜熟蒂落」的女性气息使人为之倾倒。她对语言的平常运用,使语言变成了一缕缕神的芬芳。使她的诗还原为痛苦而美丽的生命现象,她身装黑色睡袍,两只幽幽的大眼,随便晃动玉臂,摇起诗的魔棒,就灿然揭开了短暂而漫长的生命历程。翟永明以女人特异的感觉,将第三代推向一尊奇妙的乳峰,正如舒婷在朦胧诗人中的作用。但她远远地扩张和渺茫了

    舒婷。做为一枝女性诗人,她的优势是不能取代的。

    在第三代诗人中,翟永明、唐亚平、马力、陆忆敏、小君等女缪斯以她们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