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元文都驱虎吞狼 (第1/3页)
“茂公,你再看看这个。”
徐世绩依旧恭恭敬敬地接住,打眼一看,乃是以房彦藻的语气,写给元文都的信。
信中内容,便如上次在洛口军议时,房彦藻所建议的这些。上次军议过后,与元文都联系的事宜,系由房彦藻负责。徐世绩不知事情进展到什么程度了,然却自知此事隐秘。看过之后,他不觉狐疑,不明白李密为何给他看此信?是为表示对自己的信任么?愈加恭谨地将信还回。
“何如?”李密问道。
徐世绩答道:“敢禀明公,想来当是祖公手笔,指点洛阳危局,剖析精当。”
李密微微颔首,说道:“确是祖公代我所写。茂公,将你从前线召回,为的就是此信。”他站起身,下到帐中的沙盘边上,背着手,望了下,说道,“自上次军议罢了,孝朗就择人潜入城中,然元文都等现平时多在宫城,联系不易。直到今日,也就是我刚才召你来见之前,才传回消息,与元文都总算是取得了联系。此信,祖公日前早已写成,可以送入城中了。”
原来将自己从前线召回,是为了此信!
徐世绩心中石头落地,可另一疑惑不觉而起,既已取得联系,便送信入城就是,召他何为?
李密的解释,随之道出:“但是,当下我军围攻洛阳,洛阳城四面把守颇严,出入不能,唯城东上春门附近守将跋野纲、费曜、田阇诸辈,系元文都、皇甫无逸心腹,此信可由此处送入。故我召你来见,是欲借你前线之便,择机行事,务必确保此信安全送达。”
徐世绩闻言,豁然开朗,疑云顿去,当即躬身领命:“明公放心,世绩定不负重托。”
“具体何时入城,城内何人接应。孝朗,你来与茂公细说吧。”
……
序入深秋,寒意已浓。
贵乡汉王府。
几株高大的银杏树通体金黄,风过处,黄叶簌簌而落,铺满青石甬道,宛如碎金。霜气凝结在池塘中的枯荷残梗之上,平添肃杀。议事堂中,李善道端坐书案之后,也在审视一封信。
笺是素雅的上好绢帛,墨迹饱满,落款赫然为洛阳城中的元文都!
信的开篇,是赞誉之辞:“明公钧鉴:闻公亲率三军,雷霆所向,荡涤凶逆於黎阳,宇文化及鼠窜西向。既安河北,亦雪先帝沉冤於九泉。鄙主悲欣交集,特命仆代致拳拳之意。”
李善道玩味的多瞧了两眼“明公”、“先帝”、“鄙主”这几个称呼措辞。
接着往下看:“然河北虽安,今四海鼎沸,观诸方之势,其气焰张炽,堪与公争锋者,唯李密一人耳。彼暴戾甚於桀纣,寡恩绝於禽兽,本瓦岗旧将,不思旧主推食解衣之德,竟行残弑旧主之逆。其心不臣,其行罔义,神人共愤,天地不容。窃思之,竟与先帝为宇文化及所害,何其类也!明公感旧主之冤,因慷慨举兵,誓为旧主复仇,大义昭於日月,精诚动乎鬼神。鄙主昔日闻之,未尝不拊膺长叹,感公忠义之壮烈也!
“李密狼子野心,非独为公之仇雠,彼恃其豺狼之众,逞其虎兕之威,年余困犯,亦洛阳之患也。幸赖将士效命,众志成城,尚得守御。”
信中文风一转,切入正题:“公控引河北千里之疆,虎视荥洛八关之险,带甲如林,粟支十年,声威播於海内,德泽洽乎黎元。若能念及同仇敌忾之义,效孙膑围魏救赵之智,遣河北之锐,分出河内、东郡,拊其项背,扼其喉咽。则鄙军必效田单火牛之奋,伺隙响应,开门决战。内外合击,首尾交攻。李密顿兵坚壁之下,师既已疲,复遭腹背之击,安得不溃?
“此獠授首,则天下无复可抗公之锋锐者矣。当是时也,鄙主愿以伊尹、周公之位,虚大丞相之席,酬公再造社稷之功。仆等必扫龙光门之尘,具卤簿之仪,迎明公之旌节,入朝辅政。此诚千载一时之会,转瞬即逝之机也!昔乐毅借力而破强齐,高祖忍辱乃成帝业,皆在擅握枢机耳。愿明公洞烛幽微,如太阿之断物,速赐明策,勿使良时蹉跎。临书悚息,伫候钧音。”
——“龙光门”,如前所述,是洛阳宫城北边宫门的名字。
李善道将这信看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