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五章 桃李当应大王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十五章 桃李当应大王名 (第1/3页)

    风从北来,带着黄河的=水气,吹过白马城饱经战火的城墙。

    王佛子紧了紧身上半旧的皮甲,勒住缰绳,跟在大率李公逸的马后,离了白马县的南门。

    过了护城河,行出不远,他侧身回顾。

    城头一个个的垛口后,汉军戍卒身着赤红色戎装,戈矛如林,在铅灰色的天幕下映出一片肃杀的红。城门下,守门的汉军军卒亦是同样的红袄,腰挎横刀,扫视着稀稀拉拉出入的行人。又有数十汉军吏卒,护卫着两人,立在城门洞前的黄土道边,正在目送他们南下。

    比起雍丘的喧嚣混乱,这里虽也透着战时的紧绷,但显得有条不紊。

    出入的百姓不多,多是挑着担子、背着褡裢的乡农,步履匆匆,带着乱世常见的疲惫和谨慎,路经道边相送李公逸等的这数十人时,亦远远避开,但举动间却少了些王佛子在别处常见的那种惊惶。偶有车马经过,守卒查验文牒,也都是按章办事,并无刁难勒索之状。

    王佛子心中微微一叹。

    许多年前,他曾来过白马津。那时的白马,何等繁华!津渡上帆樯林立,街市中摩肩接踵,酒肆茶坊喧声盈耳,何有今日这般萧索的景象?多年战乱,大业天子巡幸江都,群雄并起,刀兵四起,这地处中原要冲的白马城,也不知被几路兵马反复蹂躏过。瓦岗军、官军、乃至宇文化及的骁果叛军,都在此留下了血与火的印记。城墙上的累累伤痕,无声地诉说着过往。

    然而,这几日随将军李公逸滞留白马,所见所闻,却让他心头震动。

    比之雍丘,竟似另一个天地。

    城中虽残破,却秩序井然,县民安定,市集固不复旧观,然亦开张营业。

    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汉军的军纪。

    不久前才随薛世雄、陈敬儿等部入驻的汉军将士,无论城中的巡逻队,还是城外大营里的兵卒,王佛子留心观察,竟均极少见有扰民掠物之事。里巷之外、市集之中,有着穿着不同号衣、颈缠红巾的汉军吏卒维持秩序,吆喝声尽管不免粗豪,但少见骄横之举。

    自然也有血腥之处。

    集市外的木杆上,赫然悬挂着几颗已然发黑的人头,随风微微晃动。他前日到集市,沽酒买肉时,听旁边摆摊的老者低声议论,皆是城中趁乱为害一方的奸邪恶霸、地痞无赖,被汉军入城后迅速揪出处决,以儆效尤。这等霹雳手段,反倒使百姓拍手称快。

    王佛子想起在这几天中,凡所接触到的白马县人,言语间对这支“汉军”俱多是感念之辞。

    商贩也好、住民也好,都说自汉军入城以来,军纪森严,秋毫无犯,非但不抢掠,还从黎阳仓运来了不少的粮食,赈济城中困顿之家。又听他们说,汉王礼贤下士,薛世雄、李善仁入白马以来,前后已辟用了好些本地有才德之士入卫府、郡府、县寺为吏;委任乡里有威望的豪强担任里正、保长,以及给县乡年过七旬、德高望重的老者,尽数授了散官虚衔以示尊崇。

    这一切举措,都让饱受离乱之苦的白马百姓,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秩序和希望。

    提及汉王李善道,言语间无不带着几分敬畏与期盼。

    这一切,在王佛子眼中,都透着一种异样的、陌生的“新”气。

    与他在雍丘,或者跟随李公逸在别处割据势力的辖地所见所闻,截然不同。

    雍丘城中,李公逸虽也不能说是纵兵四掠,然军纪松弛,粮秣又匮乏,兵卒不免时有强买强卖,乃至欺男霸女之事,百姓敢怒不敢言。何曾有过这般井然的秩序和发自民心的称颂?

    思绪至此,不由得又牵扯出了他的另一桩心事:李密降隋。

    王佛子只是个粗通武艺的亲兵队率,李公逸的心腹护卫,这等天下大势、英雄抉择,本不该是他思虑的。可在目睹了白马的景象之后,再想起李密令人惊诧的降隋之举,他那股憋闷的疑惑便再也压不住。他狠狠朝地上啐了一口唾沫,寒风立刻吹散了那点湿痕。

    他想不通!真真想不通!

    当年李密游说自家将军李公逸起兵反隋时,是何等慷慨激昂?他痛陈昏君无道,天下苦隋久矣!说誓要推翻暴政,解民倒悬。李密游说李公逸时的这些说辞,王佛子曾有在旁闻听。不得不说,他彼时心中,其实是赞同李密的话的。大家伙为何提着脑袋,聚在李公逸的旗下,沦为“群盗”?还不就是因为活不下去了?可如今倒好,李公逸等都已跟着李密造了反,李密却突然倒降了洛阳的隋室小朝廷!降了那个他口口声声要推翻的暴隋!这算怎么回事?

    难道真如将军当初私下里所言,“李密此人,穷途迷路,好以大言动人,恐非成事之主”?

    可若说当时的李密是“穷途末路”,的确不差,现在的李密,拥众数十万,据洛口大仓,声势浩大,却怎能是“穷途末路”?他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反而背弃初衷,降了隋?

    王佛子半点也想不明白。

    他只觉一股郁气堵在胸口。

    造反造反,造了半截,又去投降?这岂不是把兄弟们流的血都当成了儿戏!——李密帐下,亦是有李公逸的部曲,在跟着他围攻洛阳的!他的弟弟,现就在李密的前线军中。他们曾并肩浴血,期望破旧立新,如今却要眼睁睁地看着希望沦为泡影。

    将军李公逸改投李善道,王佛子最初只是本能地跟随,将军指向哪里,他便冲向哪里,不多想,也不敢多想。但这几日白马的见闻,以及随侍将军谒见汉王、跟着汉王巡视乡野时的所见,不知不觉间,却让他心底的想法,悄然出现了转变。

    他远远见过李善道数次。

    这位新近大败宇文化及十余万骁果的汉王,年轻英武,身姿挺拔,目光沉静如渊,自有不怒而威的气度。宇文化及的兵马何等雄壮,王佛子亲眼见过其一部途经雍丘时的盛况,旌旗蔽日,甲胄精良,望之令人胆寒。可就是这等强敌,被汉王打得溃不成军!

    更出他意料的是,这位声威赫赫的汉王,全无想象中的跋扈傲慢。王佛子曾亲眼看见他蹲在田垄边,与一个满脸沟壑的老农絮絮交谈,神态平和;也曾亲眼见他抱起一个拖着鼻涕的农家小儿,逗弄得那孩子咯咯直笑,全无王者架子。这些场景,透着难以言喻的生机与踏实。

    王佛子粗糙的手掌摩挲着冰冷的马鞍。

    他忽然觉得,将军这次改换门庭,投向李善道,或许……,真的是一个极其明智的抉择?至少,在这位汉王的治下,他看到了秩序,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与李密那边截然不同的气象!

    耳边传来车轮碾过冻土的辘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