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趁热 (第2/3页)
之外,首发阵容不做太多调整。
他们现在需要的是多用实际比赛来磨合,而不是每场比赛换一套首发阵容来展示主教练的脑洞。
当然了,在正式比赛之外,球队也会在训练中多安排训练赛的,尽量在接近实战的环境中让球员们熟悉各自在这套新战术中的定位和职责。
比如这周,他们就安排了一场球队和预备队的训练赛。
至于队内的分组对抗赛,那更是几乎每天的训练课上都有。
让麦克尼尔感到高兴的是,经历过和克莱顿竞技的那场比赛之后,球员们之间的默契和了解似乎也加深了,训练效果非常好。
正如王烈所说的那样,那场比赛似乎变成了这支球队的“成人礼”,把所有人紧紧团结在一起。
尤其是中场三人组。
伊萨拉、皮萨诺、卡贝拉来自三支不同球队,彼此都不熟悉,皮萨诺和卡贝拉还好点,最起码两个人都会说西班牙语,都在西甲踢球,曾经在场上交手过,多少了解一些彼此的特点。
皮萨诺的英语还好点,卡贝拉的英语水平仅限于简单的听,说的话只能用西班牙语。
而伊萨拉之前在法甲踢球,除了母语法语之外,英语词汇量相当贫瘠。
这也是他们之前在场上表现不够默契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交流,没有沟通,他们三个人组成的中场怎么运转良好流畅?
而现在,经过一场艰难的比赛,他们初步培养出了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情”,再加上可能大家的语言学习都收到了阶段性效果……总之在训练和对抗赛中,他们会经常呼喊提醒对方。
比如伊萨拉要上去的时候,就会呼喊提醒皮萨诺或者是卡贝拉。
同样的,当皮萨诺落回到后腰位置上时,他就会告诉伊萨拉,他可以前插。
除了这种简单的交流之外,三个人在更衣室里也逐渐开始用简单的英语词汇进行更深入的沟通。
这里面英语相对来说最好的伦佐·皮萨诺就担当起了翻译的重任。
当然了,感谢发达的AI技术,实在搞不定的时候他们会用手机上的翻译软件来帮忙。
其实说白了,语言是否相通只是借口,真正还是他们得发自内心的愿意靠近彼此、了解彼此。
而和克莱顿竞技的那场比赛,给他们彼此“破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最起码在互相交流的时候,他们可以用那场比赛做“引子”:
“伦佐你那给王的那脚长传球真是精彩绝伦!”
“那也要感谢你之前精准的预判和果断铲截啊,伦尼!”
“唉,你们两个都在那场比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却只能在场下当个观众……”
“不用沮丧,塞尔吉。我了解你的能力,你在巴斯克竞技的时候可没少给马德里FC制造麻烦,我相信你很快就会在这里展现出你实力的。”
“没错,你的脚下技术真是让我佩服,有些球我都没看明白,你怎么就从人堆里带出来了……”
……
就这样话题打开了,很多事情都可以聊,甚至他们三个人还在一起约了顿饭……
正如某句歌词里所唱的那样: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有些事情,就是得趁热做。
趁着人心里那股热乎劲还没有冷却之前做,效果最好,事半功倍。
这就是所谓的“契机”,和情侣约会去看恐怖电影、逛鬼屋一个道理。
※※※
“哎哟,有记者拍到了皮萨诺、伊萨拉和卡贝拉三家人在一起吃晚饭的画面……”
正在低头刷手机的刘忠突然说道。
坐在他对面等餐的郭学全点点头:“我也刷到了。”
刘忠猜测道:“我记得前两场比赛之后,网上不是有关于泰恩中场三人组关系不和的传言吗?应该是故意曝光给媒体们看的,以证明他们三个完全没问题吧?”
“多少有点这个意思在里面。”郭学全肯定了刘忠的猜测:“毕竟有些话是越传越离谱,如果不表态只怕真的会影响到接下来的比赛。我感觉这样的方式其实很好,不是很刻意,又让大家都知道了三个人其实没什么毛病——毕竟如果就他们三个人吃饭,还可以说是逢场作戏,但都各自带着家人,那就应该不是演的。”
其实在第一场比赛之后,就已经有关于泰恩的三位新中场不和的传言出来了,克莱顿竞技主教练拉扬·科切亚注意到的细节同样也有其他人注意到了。
只不过因为泰恩4:0横扫威顿希尔的胜利太耀眼,再加上排在联赛第一的话题热度,导致这些问题全都被掩盖住了。
这倒是挺符合足球世界的一贯宗旨——胜利可以解决一切,只要能赢,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
不过在第二轮逼平克莱顿竞技之后,外界对泰恩中场三人组的关注明显增多。
哪怕王烈凭借一己之力拯救球队,再次证明了他“逆境之王”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也会有人禁不住要问:“那好端端的为啥就深陷绝境了?”
这一问,大家便会把目光投向泰恩的中场。
在赫利奇的第二张黄牌之前,泰恩就始终处于被动局面。被动的原因有很多,但大家所看到的最明显的表象,就是中场球员配合不默契。
所以在为王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唱赞歌的同时,人们也没忘了把矛头对准泰恩的中场。
结合他们在比赛中所看到的互相不传球、补位不积极等现状,这可不就是中场三个人有矛盾的实锤证据吗?
只是一天时间,类似这样的声音就越来越多。
有人在社媒上批评皮萨诺、伊萨拉和卡贝拉三个人。还有人制作各种长视频、短视频来解析三个人在比赛中的种种表现细节,并以此证明他们确实存在矛盾。
在这样的声势下,就连那些原本不太相信三个人关系不佳的人,都要倒戈了。
如果这种“传言”变成了大家都在传,并且信誓旦旦“鉴真”的东西,那“传言”可就不是“传言”了,会变成大家群体记忆中的“真相”。
很早以前那种“谣言止于智者”的说法,放到现在是完全行不通的。
如今信息网络发达,谣言传播的速度实在是太快,根本等不到被“智者”认清,就会变成裹挟着无数“愚民”的滔天巨浪,冲垮传播路径上所遇到的任何一个胆敢辟谣的“智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