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八章 早朝 (第2/3页)
照下,仿佛吞噬着所有视线,唯有袍身上那条盘踞的金龙,随着他的步伐在幽暗中起伏游动,腰间的七星龙渊,剑鞘上的斑驳锈迹在辉煌灯火下无所遁形,如同凝固的烽烟与血痕,无声诉说着他踏过的尸山血海,他面无表情,缓缓扫过下方那片俯首的冠冕海洋,那目光并不锐利逼人,却带着一种沉重的压力,仿佛能看透每一个低垂头颅下翻腾的心思。
窒息!
绝对的窒息感瞬间攫住了整个太极殿!
大魏的朝会,顾怀不是没有参加过,虽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征战,而且爵位升得实在太快,导致没有经历过大部分人进入朝堂,位列朝班时的忐忑紧张,但当初,他也是作为站在文武官员队列里的一员,来参加这主导着整个帝国走向的朝会的。
然而此刻,他却是以另一种身份,另一种入场方式,站到了百官面前。
直到这一刻,一些哪怕亲眼目睹了禅让大典,也犹然不愿意承认,大魏的皇帝已经换了个人的官员,也只能看着那道身影走到龙椅前,一手按在龙椅那光滑却透着寒气的扶手上,一手自然地搭在龙渊剑柄上,沉默片刻后转身坐下,然后连呼吸都停滞了几分。
那玄衣如墨的身影,那腰悬锈剑的沉默,那扫视时无形的威压...完全没有任何初登帝位的局促与不安,有的,只是习惯。
就好像有些江山和责任,已经扛得太熟练了一样。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之声骤然炸响!如同积蓄已久的洪水冲破堤坝,声浪排山倒海,冲撞着高大的殿柱和厚重的穹顶,震得琉璃瓦似乎都在嗡嗡作响,百官不用跪拜,只需躬身,从龙椅望下去,只见无数身影俯首,无数翻涌的思绪、心思,都被掩埋在了这山呼的万岁声下。
“平身。”
顾怀微微抬手,虚虚一按,然后撑住侧脸,让朝会自然地进入了流程。
如果有当初辽廷的官员在此,似乎便能感叹出声,这一刻的顾怀...与那位棋差一着的辽帝,真的太像了。
“谢陛下!”又是一阵衣袍摩擦、环佩轻响的窸窣声,百官依序起身,垂手肃立,殿内恢复了那种令人屏息的寂静,只剩下无数道目光,聚焦在丹陛之上那玄色的身影上。
沐恩立于丹陛一侧,展开一份明黄卷轴,尖细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初承大宝,仰赖天地眷佑,祖宗庇荫,并念诸臣戮力同心,共襄国是。值此新朝肇基,万象更新之际,特行封赏,以彰勋劳,以励来兹!”
新皇登基后的封赏开始了。
“咨尔杨溥,乃三朝元老,国之柱石。秉性忠贞,德高望重。先帝在时,辅弼帷幄,功在社稷;朕于潜邸,亦多蒙教诲,受益良深。然卿年事已高,积劳成疾,屡次恳请骸骨归乡。朕虽心实难舍,然体恤老臣,不忍强留。特晋为太师,赐金万两,锦缎千匹,准予告老还乡,颐养天年。望卿归乡后,善加珍摄,福寿绵长。钦此!”
杨溥已经告老还乡,这其实更像是恩旨,对朝堂的权利格局并无什么影响,更何况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杨溥与这位新帝的关系,这份极尽恩荣却无实权的恩旨,合乎所有人的预料,百官连眼皮都未多抬一下。。
“咨尔李仁,”沐恩的声音再次响起,“忠心体国,勤勉王事,学识渊博,老成谋国。自入阁以来,夙夜匪懈,协理阴阳,于国事多有裨益。特晋为文华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师衔,领内阁首辅大臣,总揽机务,辅弼朕躬。望卿恪尽职守,不负朕托。钦此!”
来了!真正的重头戏!
殿内仿佛被投入了一块无形的巨石,死寂的空气泛起涟漪,无数道目光,或震惊、或嫉妒、或难以置信、或鄙夷不屑,瞬间聚焦在李仁那微微佝偻的身影上。是他?那个在旧朝内阁中素以“和光同尘”、“明哲保身”闻名的李仁?那个在靖王崛起过程中紧紧依附、被视为“墙头草”、“老油条”的李仁?竟然是他,登上了文官集团的巅峰——内阁首辅?!
杨溥告老,卢何任北平行省枢密院主使,内阁首辅的位置,会落到谁身上?事实上在今天这道旨意念出来之前,不少人都觉得,以顾怀过往的性格,李仁这种在内阁一混就是几十年的老油条,怎么也不可能真正握实首辅的权柄,如今代行首辅职责,说不定过两天就得被贬回乡--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还真是他?那个在旧朝内阁中素以“和光同尘”、“明哲保身”闻名的李仁?
许多自诩清流、才干卓著或出身显赫的官员,心中瞬间涌起强烈的酸涩与不忿--没天理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