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没有。因为这个无想天是个障碍,他这个从无想天出来以后,对您修学圣这个有障碍,所这个地方要注意的。所有的圣人他不入无想天的,也不入无想定的,因为这两个都是对您修学智慧是很大的伤害。
第三灭尽定,这前面两个定都是凡夫的境界,这个是圣人的境界,他在这个无想的当中有我空、法空的智慧:
三、灭尽定——谓三乘学无学圣人,由止息想作意,伏灭无所有处之贪,令不恒行及恒行中染污心心所灭;以加行等,徧厌受想,故亦名“灭受想定”。
这个灭尽定是三乘的学无学圣人,《成唯识论》说灭尽定要三果以上的圣人。他的因地是要止息想作意。前面的无想定跟无想天,他是以无想为究意,他以无想为涅槃,为当生命的皈依处了。这个三乘的圣者他是在人的时候,他因为疲劳,有时候去托钵,有时候为众生说法,他只是想要立这个灭尽定暂时让这个思想暂时休息一下。他是止息想作意暂时的休息。所以他伏灭了无所有处就是这个四禅四空的最高点,无所有处天的贪心所。使令这个前六识的不恒行心王心所还有第七意识的染污心所灭,所以它这个地方在禅定当中还灭了我爱执的心所。所以它也是有我空的智慧,有无常无我的智慧。以加行等徧厌受想,因为它在整个加行过程当中,它主要是在消灭这个第六意识的这个想跟受。
所以在灭尽定的时候,它不受一切法,它第六意识不活动,它不受一切法。您外在境界怎么样的暴风雨的干扰,不能破坏它的灭尽定。因为他这个补伽罗这个阿罗汉的这一念心,他对外境是不受一切法的,一切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完全不受。他一定要与他自己的咒业力才能够出来的,所以叫灭受想定。当然这个是圣人的禅定,不过多数都是二乘人入的。
四、极重睡眠——谓由身劳顿故,六情暗闭,前六不行,名“极重睡眠”。
这个是属于睡眠的因缘,说我们这个身体太劳顿了,第六意识暗闭了,在睡觉的时候,我们大概是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是不做梦的,就熟睡的状态,这个时候身体是得到完全的休息,内心也得到完全的休息,这样子也是这个第六意识不活动,暂时不活动。
五、极重闷绝——谓由疲极风热等缘,六识不行,名“极重闷绝”。
——《成唯识论》——
这个闷绝就是说您太疲劳了,或者是有风病,有风邪的病,或者是热病中暑了,有病的缘故,使令您这个第六意识昏睡过去了,闷绝过去了,昏过去了。这个时候也使令您六意识暂时不活动。这个是讲到第六意识它不活动的相貌。
我们回到讲义来。
在《成唯识论》当中,他把这个三能变的心识的生起因缘也做了解释。说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第七识跟第八识是恒时转。就是第七意识、第八识是您不能用任何因缘使令它停止的,不可以。它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不管到天上,到三恶道去,它是一直是起现行的,这是第七、第八识恒时转。
第六意识是多时转,这个活动的时间多,除了五无想,就五无心位以外。前五识是少时转,前五识了性活动的时间少,就有这样的差别。我们佛弟子在修学佛法,跟外道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学习佛法,我们对于我们这一念心的态度很可能就用无想来对付它。就是说我们会认为心中很多的贪烦恼、瞋烦恼、高慢心、嫉妒心,都是因为有思想的缘故。然后就把思想给消灭了,让自己经常保持无想。
当然这样子也很快把烦恼调伏下来,但是您这样子也深深地伤害到您的善根,就是您以后要起对佛法的智慧、大悲心有障碍。二乘人也是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当然二乘人比外道好他还是在想、无想当中,他已经成就我空智慧了。
这个在《维摩诘经》上有一段维摩诘居士对迦叶尊者的开示,他说: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污泥乃生此花,二乘人经常想入灭尽定,乃至于入偏空涅槃,都是没有第六意识的想。就是说您在这个无想当中是一个高原陆地,当然内心非常清净,但是不生莲花,您很难生大悲心的,而这个大悲心是成佛的根本。卑湿污泥乃生此花,您一定是要让您的心识这个想生起,思惟苦谛,然后对思惟众生的苦您才能够生大悲心去怜悯一切有情,才能够积集广大的功德成就佛道。
所以这个地方倒是值得注意,就是说我们在经典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这的确是真的。但是诸佛正徧知海,也是从心想生。是故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意思是说从唯识的角度,这个想本身有杂染性的,也有清净性的。就是说我们今天随顺了世间的名言,我们生起了错误的思想,引生了烦恼。但是我们这个想也可以随顺于佛法的教授,而生起清净的名言,生起大悲心,生菩提心的。所以唯识是讲转识成智,它的态度不是把第六意识给消灭掉,不是这个态度。它应该是要假藉第六意识的思想来觉悟生命的真相,要生起内心的一个觉悟,而不是把这个想消灭掉了。应该是这样子的。我们看戊四的总结。
戊四、结示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
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三能变相”——指八识自证分。“所变二分”——即相分、见分。相见俱依自证而起,故自证分是相见二分所依。
“三能变相”是八识的自证分,内在的体性,这个异熟思量了境,这三个心识有一个内在体性。“所变二分”是见分跟相分,是外在的作用。相见俱依自证而起,而自证分是相见二分的依止。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这个补充讲表第十五,把这个识的四分说明一下:
附表十五——识有四分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八识的心王跟心所都各有四分,就是说我们现前一念心识有心王跟心所的了别性。心王心所在了别境界的时候,事实上细分来说,是有四分的差别,我们透过四分的了解,我们就能够了解万法唯识的道理。就是外境是怎么产生的,您就能够明了。我们看第一段:
(一)正明四分
相分——相谓“相状”,乃识“所缘”之影像。如色尘有青黄赤白等相状,乃至法尘有五尘落影等相状,凡八识所缘之境界,皆“相分”所摄。
在我们的心识的第一个部份,最外面的部份,我们叫相分,它是所缘,它就是一个相状,是个所缘。这个相状比如说这个色尘它有青黄赤白,声音就有高低曲折等等。凡是八识所缘的境界都是相分所收摄。这个相分它的定义就是所缘的意思,它可能是个色法,也可能是个心法。因为第七意识去了别第八识的时候,这第八识的见分它是一个所缘,是个相分,但是它是一个心法。所以相分不一定是色法,也不一定是心法,它的定义是所缘,识的所缘。再看能缘。
见分——见谓“照烛”,乃识之了别照境功能,“能缘”为义。凡八识对境所起之“了别”作用,皆“见分”所摄。
见分的意思就是照了,这个烛就是清楚分明。它是一个识的了别照境的功能,它是能缘,就是八识对境界所生起的见闻嗅尝觉知的了别作用,都是见分所收摄。这见分一定是心法了,不可能是色法。就是我们讲这个三能变,异熟思量了境,其实这种功能都是见分,都是属于见分的功能。这是识了别性,它的作用都属于见分所收摄。再看
自证分——谓能亲证自“见分”缘“相分”不谬,能作证故。此为识之自体,见相二分之用,皆依此而起故,亦名“自体分”。
这个自证分它有两个意义,第一个它有当这个自体的意思,它当依止义,依止,见相二分的依止。就见分是能缘相分是所缘,能缘的见分去缘相分的时候,这两个一定有一个依止处了,谁来当它的依止处呢?就自证分,所以这个自证分它有当见相二分的依止的意思,这是第一个,当这个依止义。
第二个当量果义,就见分去攀缘相分的时候,它要以自证分去当量果。这个量果这句话是印度古时候的名词,印度的当时的情况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识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量,这个量就是识了或者是正确的认识或者是不正确的认识;或者是现量,或者是非量。那这个量它有一个能量的一个所量的,能量的是见分,所量的是相分。这个见分去攀缘相分,这当中又有一个判定的人判断者,这个判断的就是量果,就是能量所量跟量果,就有三个东西。这个自证分能够当这个见分去攀缘相分的量果,它能够当判断抉择者。所以这个自证分有两层意思,有一个量果义有一个依止义。再看:
证自证分!谓能亲证第三自证分,缘见分而不谬故名“证自证分”。
——糅合《宗镜录》——
自证分去判定见分的时候,如何来判定自证分呢?就证自证分又能当量果,一个更微细的一个心识。不过自证分跟证自证分这两个意义是很接,很接近的。我们可把这个四分识的四分分成体能所的关系,把它做这样的归纳就清楚。就是说,先分成体用,就自证分跟证自证分是一个内在的体性,它是一个内部的体性,不表现在外的。见相二分是外在的作用,这个作用当中,又分成能所,见分是能缘,相分是所缘,这体用能所的关系,这样容易清楚。我们再看譬喻:
(二)四分三喻
相分——镜中影像——所照——用
见分——镜 光 — — 能照——用
自证分 —— 镜面——体
证自证分——镜背——体
在《成唯识论》当中立出了三个譬喻,我们从譬喻当中,八识里面的了境异熟思,它的自证分就是一个镜子的面,尚然这个镜子的面要依止证自证分。它要有这个背子,背面的水银才能生起照了的功能。这个镜子真实生起照了的功能还是要靠光明的,没有光明它的照了功能不能表现出来,所以这个光明就是它表现出来的见分。那有光明以后它就能够现出影像,就是它的镜中的影像,或是一个人的影像,或是各或各样的影像,它就是一个相分能照跟所照,这都是作用。那自证分这是一个自体,自体。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一个佛像,释迦牟尼佛的庄严佛像在前面。前面的时候我们不讲其它的心识,我们讲第六意识好了,第六意识的了境能变。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第六意识的这个了别性。这个第六意识的自体分它就像一个镜子一样。比如说一个佛像有十个镜子在那边取,每一个镜子的材料不一样,有的镜子它特别光滑,这个佛像映在这个镜子上特别的庄严。有些镜子凹凸不平,这个佛像映上去就丑陋了。这个自体分它不讲名言分别,不讲作用,完全是业力的东西,完全是业力的。
等到光明开始活动的时候哦!这个时候就讲作用了。这个佛像在镜子中的影像,除了镜子本身的材质有关,您这个光线有关系,光线一下子变亮,一下子变暗,这佛像的影像会有变化。因为光明的话佛像就清楚,突然间灯光变小了,这个时候佛像在镜子中的影像也会有变化。当然自体分它本身是没有分别,它是个内在的体性嘛!它完全是一个业力的显现,我们刚开始见到佛像,每一个佛像的业不同,第一念,第一剎的时候,自证分取到佛像的时候,那当然是完全是业力的关系。善业强的人庄严,但是当它开始活动的时,变成见相分以后,那这个名言分别也很重要了。
这个见分相分在活动的时候,您这个第一念识的想就有关系,您是怎么个想法,这个当中使令佛像也有变化。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从镜子取相的过程,它的镜面的材质的好坏,它外在环境的光明变化,都会深深地影响到影像,我们就能够知道这个心识在了别境界是怎么回事。再看第二个:
相分 ——— 绢——所量 —— 用
见分 ——— 尺——能量 —— 用
自证分 —— 智——能证知——体
证自证分——人——能证知——体
前面是约自体的角度,也是依止的角度;这个两点约量果。我们也先是看自证分。说这个我们去量一个布当然要有智慧当判断当量果。当然这个智慧要依止人,所以这两个都是属于体能证知的体。但是这个智慧要生起作用,它还压着这个尺,这个尺有刻度,我们从读这个刻度才能够把这个布的真实的尺寸读出来。所以这个还要假藉这个见分来当能量,您有智慧没错,但是没有刻度您也读不出这个尺寸出来,这个布是所量。从这个譬喻我们也可知道这个它们之间能所量跟量果的关系。
再看第三个譬喻这是个蜗牛的譬喻。
说是这个自证分是一个头,头当然是要依止壳,这两个是依止的是内的体性,这个头它生起对外境的一个了别的时候,它突然间同时生起两个触角,这个触角一个是能缘,一个是所缘,那这是外的作用。这个譬喻也可以了解四分的差别。那有关这个外道小乘跟大乘唯的三种我们也把它做一个说明,看下面这个表:
唯识
小乘
外道
三量
相分
境
境
所量
见分
根
识
能量
自证分
识
神我
量果
这外道的所量是境界,外道认为说外境是真实有的。心外有法所以它这个境界是离开心外有一个境界。能量是一个心识,量果是神我。所以外道是认为离开了这一念心识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这个境跟识跟神我这三个是完全独立的,一般的凡夫外道是这样子的。
小乘的学者是认为境界是真实有的,这个杂染的生死清净涅槃,这些法都是真实有的。那能量的是根,根是能量,量果是心识,所以小乘的学者也知道是我空,说是现前一念心识没有一个常一的我,只是一个了别一个剎那剎那的了别心识而已。这是小乘的学者。
大乘的唯识是认为一切的能量所量跟量果都是一念的心识,万法唯识。万法唯识这个能量所量量果是怎么安立的呢?所量的是一个相分,您所了别的是您心中的影像,您能了别的是您心中的一个见分,而您见分攀缘相分的时候,是领引心中当中更微细的心心识,这个自证分当量果。所以这整个了别境界的过程都是不离开您一念心识的,不离开您的一念心识。
在这个《经》上说,说这个释迦牟尼佛有一天,带着阿难尊者去托钵,他一开始到都市去托钵,然后走过都市以后,就来到了乡村。这个乡村的小道有几个小孩子在玩堆泥巴的游戏,把这个泥土堆成很多的宫殿城堡,再用泥巴的团把它当作稻米当作珍宝,放在这个库房里面。释迦牟尼佛这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威德的境界走过去的时候,有一个小孩看到释迦牟尼佛起欢喜心,他就跑到他所做泥巴的那个库房当中,把他用泥巴做的稻米跟珍宝很恭敬的拿出来要供养佛陀。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就跑过去说,您这个怎么拿这个不干净的东西供养佛陀呢,就遮止他。这时候佛陀就叫阿难尊者离开,说您不要讲话。佛陀就欢喜心用这个钵放到前面去接受这个小孩子的供养。供养以后释迦入昼夜以后回去了。回去以后,就叫阿难尊者把这些泥巴在寮房当中,把那些凹凸不平的地方把它填平。
阿难尊者就问,这个小孩子用泥巴供养佛陀有什么功德?他说我灭度以后一百多年,印度有一个转轮圣王出世,就是阿苏迦,就是阿育王。他弘扬佛法为我盖八万四千个塔庙。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唯识的角度来判断就是说,以我们外人来看这个泥巴,对我们一般来说,它现在我心中的影像是一个泥巴,这旁边的人看到是泥巴。但是这个小孩子他当时很专注供佛的时候,他当初缘这个泥巴的时候,心中现的影像是一个珍宝的影像,是一个稻米的影像,他当时是这样子的作意。所以佛陀非常珍惜这样的一个因缘,很真诚的接受他的供养。所以他召感了转轮王的果报,
就是说在他自己的心识当中,他的相分现的影像是一个珍宝的影像,是一个稻米的影像。他当初的见分是一个能布施的心,他相分是面对佛陀,他用这个珍宝的东西当他所缘境,把这个珍宝送出去给佛陀,他的一个相分是一个用珍宝的境界输送给佛陀。那能输送的心是一个能布施的心,那这个心境的和合那是一个功德相,那是一个功德相貌。所以我们这一念心永远在心中的影像造作的。我们不能离开心中的影去攀缘别人的境界,不可以的。
所以万法唯识就是对某一个人来说,永远是心外无法,您永远在您心中的相分活动的,我们看到境界以后,我们一是先变现心中的影像,然后在心中的影像造业。每人都是这样。当然说心外有法,这个法是什么法,别人的影像对您来说是心外有法。就您个人来说,您是心外无法,您永远在您的心中影像造业,因为您攀缘不到外在的境界。但是别人也在他心中的影像造业,他也攀缘不到外面的境界。别人的影像对您来说是心外有法,但是就您来说,也永远是不离开您现前一念心识,不管能造作的心,不管所造作的境,都是您心中的见相二分在活动。有这两个法界是非常微妙的,就是说您的这一念心识是徧满,他的心识也徧满,但是又个个不相知。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阿赖耶识的三能变的心识活动,而这个三能变都是徧满的,就是这样子。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证知万法唯识。后面的偈颂会再说明这个观念,看:
(三)结示法要
两段,第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