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3/3页)
的活动所显现,这个偈颂我们分成因、缘、果三个角度来说。先看因,这个生死的因,就是“由诸业习气”,这个业指的是有漏跟无漏业的种子,包括有漏业,包括无漏业。那么第二个缘,就是“二取习气俱”,这个二取是指烦恼障跟所知障的种子,因为这两个都有取着的意思,所以叫作取,这个是生死的增上缘。这个果,就是前异熟果结束了,復生于异熟,使令我们的生死,在结束了以后,由这个前面的因缘的缘故,就创造了下一期的果报。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说,那么在《成唯识论》当中提出一个问答,说在探讨生命的问题,为什么不约现形,而约种子呢?说“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这个习气当然是种子。《成唯识论》回答说,因为这个种子的势子是强大的、相续的,这个现形是短暂的,所以约种子。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有一个人他前半生造了很多罪业,他后半生虽然不造罪业了,但是他还会因为这个前半生的罪业去得果报的,因为他并没有经过忏悔跟修止观的力量来破坏他的功能,他只是缘缺暂时不生。所以,我们在探讨果报的时候,不能约现形,因为现形只是一时的因缘,一定要从他无量劫所累积的种子,他到底留下什么功能,来判定这个果报的生成。因为这个种子是约累积而来的,他的种子的功能强大,所以约种子。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次释生死由何难也。谓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
生死的相续,也是由内心的因缘而创造的,也不是由心外的因缘,所以还是合乎万法唯识的道理。这以下,把这个生死分两个,第一个是分段生死,第二个变易生死,先看第一个:
盖界内分段生死,由有漏善不善业种子为因,烦恼障种以为助缘,招于六道身命麤异熟果,前尽后生。
从界内的分段生死来说,它是依止有漏的善业跟不善业,当然所谓有漏,就是依止我执。你在造善业的时候,或者造罪业的时候,你并没有修我空观,你认为有一个自我,这样子所造的业力,那就叫有漏业。然后由这个业力的为因,你心中有这个爱取的烦恼为缘,有这个爱取烦恼的滋润,在三界里面得果报。你对这个三界的境界,还有所爱取,来滋润这个业力,所以这个因缘的和合,就出现了六道果报的出现。我们再看第二个变易生死:
即彼界外不思议变易生死,亦由无漏有分别业种子为因,所知障种以为助缘,感于三种意生身细熟果,前后改转。
这个变易生死,这变易生死叫不思议变易生死。先解释变易,这个变易就是说,他的生命的长短,没有一定的期限,他可以随他心中的希望、愿力来决定,叫变易。为什么叫不思议呢?因为他妙用难测,他这个果报体是有各式各样的功能,摄持很多很多的三昧陀罗尼,叫妙用难测,叫不思议。这个菩萨的变易生死,他是由无漏的、有分别的业力,他是一个无漏的业力,已经没有我执的烦恼的滋润,但是还有,这个虚妄分别心我待会再说明,这个“所知障种以为助缘”,“感于三种意生身”,感于这个声闻、缘觉、菩萨三种意生身。这个意生身它主要是有分别的业种,还有所知障的滋润。
这个所知障,他这个是这样,如果是定性的二乘,他厌恶生死,欣求涅槃,他就直接趣入无馀依涅槃,就没有所谓的意生身。如果是回小向大的二乘或者是菩萨,他知道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如果入了无馀依涅槃,会妨修佛道,妨碍他修学佛道,所以他这个所知障指的是他的大悲愿力,他因为在心中还有这个法执。这个所知障就是法执,他一直执着有真实的心外的众生可度,有真实的心外的佛道可成,所以这个叫所知障。他必定是有一个愿力的支持,所以他有得一个果报,这个果报它不是由业力来招感,是由心中的愿力而成就,所以叫作意生身。这个意就是菩萨的愿力,那么当然这个果报体就特别殊胜,它有各式各样的妙用,来度化众生,成熟众生,庄严净土。
是则二种生死,皆由内识惑业所感,何藉外缘哉?
这两种生死,一个是心中的这个有漏的业力,跟烦恼障,一个是有无漏的业力,跟这个所知障,都是不离开一念的心识。
“二取”——指烦恼、所知二障,俱有执着义故。
这个大家容易明白。好,这一点我们看这个《补充讲表》第十七,把这个分段生死的缘由作一个说明:
附表十七——分段生死之缘由
这一段是附表第十七,“分段生死之缘由”,当然佛法的生死观是讲因缘生,有十二个因缘,这个小乘的十二因缘是从业感的角度发动,所以讲的是三世两重因缘,讲的比较粗显。因为这个小乘的学者不安立第八识,所以他的业感的缘起是讲三世的,过去、现在、未来。
唯识的学者是建立了阿赖耶识,所以他讲这个缘起讲得特别微细,他是讲两世一重因果。这样以下的道理,你可以从两世,或者是今生跟过去世对望也可以,也可以说今生对望来生,也可以,他是两世一重因果。我以下讲的,是从今生对望来生的角度来说明,这两世。从现在世的角度,他有这个因跟缘。
十二缘起
现在世,因、缘,先看这个因。因,第一个是无明:
这个无明就是我们心中的愚痴,当然主要的是第六意识所相应的痴心所,这个愚痴有两个,一个是异熟果愚,第二个真实义愚。就是我们一个人为什么会造业,这个业力是心中的愚痴所发动的,你心中没有愚痴,你心中不起颠倒,不可能发业。在这个心中的愚痴有两层。
第一个是微细的,就是真实义,真实义愚,就是你认为你的心中有一个自我,有一个你认为我们这个剎那剎那生灭的心识当中有一个常一的我。当然有一个我相,就有法相、众生相,有对立,人跟人之间有对立,当然就会有造作,当然也可能造善,也可能造恶。这个我执也可能造善,也可能造恶,这一层的愚痴是比较微细的,在一般的凡夫都是有的。
第二个愚痴是比较严重的,叫异熟果愚。就是我们不知道这个生命是有轨则的,不知道善业是创造可乐果报,罪业引生不可乐果报。我们一直认为生命是没有轨则的,一个人的快乐跟痛苦是看个人的运气,自然而生的,所以这个断恶修善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愚痴所发动一定肯定多数都是罪业,这个愚痴就更厉害。总之,一个人的心会发动各式各样的业的造作,他的出发的因缘就是愚痴,这叫发业惑。因为这个烦恼有发动业力的因缘,这是第一个,就是我们生命的最初的原点就来自于一念的愚痴。当然这个“此生故彼生”,有愚痴就会有事情。
第二个行,这个行就是业,造作。这个业有三种,一个是福业,第二个是非福业,第三个不动业。这个不动业就是这个禅定,四禅四空的禅定,寂静不动。
这个业,这个地方是约种子。这个地方的唯识学讲这个行,它是约累积的,把你过去生跟今生的加起来,所以这个行是约业种子。这个叫能引支,它能够引生下面的这个所引支,叫能引支。
我们今生依止烦恼推动的善业跟罪业以后,它会产生下面五支,就是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个地方也是约种子,是八识中能生当来异熟果的种子,这叫名言种子。这个识,这个地方的识是讲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不是现形,是约种子,当然这个阿赖耶识是个总称,阿赖耶识就有名色、有六入、触、受。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要依止这个愚痴的心识造了杀盗婬妄的罪业,在我们的心中,就有这个地狱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地狱的阿赖耶识,还有地狱的名色、地狱的胞胎、地狱的六根、地狱的触、地狱的感受出现。但这个出现是种子,就是一种功能会出现,就是说虽然还没得果报,但是这个在造作的当下,这个因地的种子已经出现。我们在造布施、持戒的当下,我们这个人天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也出现,我们在信愿持名,这极乐世界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也出现。
当然这个出现是有因缘,就是前面的无明跟行所创造出来。说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做地狱,是心是地狱。你这念心造作佛法界的因缘,你这念心出现一个佛的功德的种子,你这念心造作一个地狱法界相应的因缘,你这念心就出现一个地狱的种子,这都是当下成就的。这个叫名言种子,它有招感来生这个异熟果的一个果报的功能,这二个都是因,就是我们在三界当中的一个亲因缘。
我们再看缘。由这个种子的单方面是不能得果报,还有缘,缘就是爱取,就是第六意识相应的贪心所。它有润生的功能,润生惑。这个贪心所是约现形,前面的种子是约种子位,这是一个现形位。在《楞严经》上说,说一个人要到寒冰地狱去,他的因缘,当然他有寒冰地狱的罪业,但是他还要临命终有这样的爱取烦恼。就是这个人他注定要到寒冰地狱的时候,他有这个业力的因缘,他全身发热,他发热到他躺在床上不行,躺在地上都不行,全身发热,由这个热的因缘,他临终看到这个寒冰、冰块,他就对冰块生爱取,就推动他去寒冰地狱得果报;这个人他注定要到这个火烧地狱去,他也是自己去的,也不是别人推他去的,谁会到火烧地狱去呢?他是这样子的,他自己有这样的种子,他临终的时候,全身发冷,全身发冷,盖棉被都盖不热,所以他在临命终的时候,看到火烧的因缘,温暖的因缘,他就动了爱取,就这样去了。
就是这个种子要得果报,还有一个,要有一个东西来滋润它,就是爱取的烦恼,这爱取的烦恼也是一个关键点。
说是这个《大毘婆沙论》说,说这个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想作国王,把他父亲给关起来,饿死,饿死了以后。这频婆娑罗王的业力,他本来应该是到这个忉利天去的,他的神识经过四天王天的时候,四天王天刚好在吃饭,他饿太久了,他饿太久的时候,看到饭的因缘,生起了爱取,结果在四天王天得果报。所以这个你心中临终的爱取烦恼的活动,它也是一个增上缘。当然,这个频婆娑罗王他本来的业力是忉利天的业,他只是爱取的因缘而到四天王天去,但是他的业必定是一个比较增上的业。所以他到四天王天,他的色身,他所受用的资具,那一定比其它四天王天更加殊胜,但是他的总报还是四天王天。你临终的爱取烦恼,对你的三界的果报也有一点主宰力。这是爱取。
第十个是有,谓行等六支受过爱取烦恼的滋润,有力量决定招感当来异熟位。就是行等六支,就是前面的种子。当然这个种子我们现在阿赖耶识当中,有三恶道的种子,有人天的种子,有极乐世界的种子。但是这些种子都没有力量得果报,一定要到临终的时候,看你临命终生起什么爱取,一定要经过爱取这个水的滋润,这个种子才有得果报的力量,而经过这个爱取滋润的这个以后,我们称为有。就是这个东西它决定要得果报,谁也不能抗拒了。这个是能生支,这个缘。
最后就招感了生跟死。就是从母胎的托生剎那,乃至于未老死,乃至于苦果的衰变到死灭为止,有来生的生跟死的出现。好,我们回到讲义来。
这个地方是从唯识的角度来探讨生死流转的问题,说是“生死由何难”,天亲菩萨说,“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復生馀异熟”。从唯识的角度,就是第一个,我们过去跟今生所造的善恶业的种子功能,第二个我们临命终的时候,生起什么样的爱取的烦恼,这当中是对我们的果报有决定的影响,而招感了异熟果报的相续。
我们净土宗说是有这个随业往生跟随念往生。随业往生就是说,一般人,一般人我们不能够好好去训鍊第六意识,我们平常的第六意识是心随境转,散散漫漫,那谈不上什么念力。这样子讲的话,我们在临命终的时候,主导我们生命的是我们的业力,那当然是随业流转。第六意识就陷入昏迷状态,那由第八识的这个初能变,阿赖耶识的业力来引导我们生命去得果报。
但是这个修行人,他的特别,有一个特别叫随念往生。就是我们过去生造了很多罪业,但是我们真实的忏悔,断了相续心。另外更重要就是这个第三能变这个了境能变,我们平常不断地修止修观,在心中栽培一个强大的念佛的力量。当然,主要你临命终要把这个念力要表现出来,所以临命终绝对不能够打麻啡,不能让他陷入昏迷状态。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你那个第六意识的那个念力要现前,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就是你在临终的时候,要把你平常在佛堂当中用功那个正念的力量现前,然后跟弥陀感应道交,随念往生。用这个第六意识强大的这种信愿的力量,来引导我们这个往生的善业。
就是说,虽然我们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的罪业、有很多的善业,但是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起的是一个往生的希望,往生的爱取,滋润这个往生的业力先得果报。这个带业往生的道理是这样子建立起来的。
就是虽然你有罪业,但是你不要去碰触这个罪业,不要去滋润它,它不会得果报,他不能变成有支,它只能够到这个种子位。种子是不能得果报,一定要到有,要滋润过以后的种子才能够得果报。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这个二取,你心中是生起什么希望,所以我们这个决定果报,一个是业力,一个是愿力,就是心中是希望在那里得果报,就有这个关键点。
我们跟弥陀的见面,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就是说,我们在这个法界当中,我们希望亲近十方诸佛,我们不断的在佛的境界造作,我们礼拜佛陀,供养佛陀,研究佛陀的教法。当然这是一个见佛的业,但是主要你要忆佛念佛,就是你心中很真实的希望跟佛见面。从佛的角度,十方诸佛,愍念众生,如母忆子,佛陀的心情是很希望跟我们见面,但是这个问题不是单方面。之所以我们不能够在生生世世当中,都出生在有佛的世界,这因为我们想要见佛的意愿不大,没有这个希望生起。
所以,虽然我们在三宝当中造作了业力,但是你要见佛,你一定有一种爱取,你对这个佛的境界有一种想要见面的希望,这个果报才会出现。就是说,我们忆佛见佛,这个道理是徧诸十法界。就是说,有两个人,他不到净土去,他们两个人希望来生再见面,这怎么办呢?世界上当然是有因缘:
第一个,你们二个的业力要差不多,“由诸业习气”,你一个人的业到三恶道去了,那这个业差太多了,你们两个人都必须有做人的业。第二个,“二取习气俱”,你们两个有彼此想要见面的希望,我下辈子也想见到你,你下辈子也有想见到我,心中的念力很强,你们来生的时候,就会“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復生馀异熟”,你们就容易生生世世的见面,是这样子的。
当然跟众生见面的这个意义不大,我们是希望跟佛见面。世间上事情就是因缘生,这个因缘还是你这一念心,你要往生到某一个净土去,都可以,什么事情都可能出现。第一个,你要累积成就净土的业,第二个,你有强大的这样的希望,那你这件事情就能够成就,从唯识角度是这样子说明这个道理。
好,我们今天好像时间到了,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