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从唯识的思想里面来观察,使令我们生命的这个我执,经过教育的抉择,使令它荡然不萌,这样的颠倒思想能够荡然,荡然就是干净的意思,清洗干净,不萌就不再生起。那么这个时候对于佛法的圣道才有造修分。
否则呢,其或不然。虽然我们依止这个我来持戒,依止我来坐禅,乃至依止我来广学多闻,这个我见未伏,只成附佛之外道而已。这个跟外道没有差别了,只是成就有漏福报,可不畏哉。就是说我们不能够透过抉择,来发明我空和法空的道理,这样子的修持只是一个附佛之外道而已,可不畏哉。
这一大段我们都是在发明“有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就把这个万法唯识的道理做一个大纲的介绍。说这世间的我相法相是我们的心识所变现。识是能变现,这一切法是所变现。意思就是说关键在识,在能变现,就是识是主动的因缘。你的识颠倒了,所创造的我相法相一定是颠倒的,一定是三界流转的;你的识觉悟了,生命才能够随顺于清净的涅槃。因为“彼依识所变”,这一切生命快乐的我相法相、痛苦的我相法相、有漏的我相法相、清净的我相法相,都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怎么有呢?彼依识所变,主要的因缘是你那一念迷悟的心。
这个心识的作用,我们看《六祖坛经》,六祖大师他在五祖的地方开悟以后,五祖弘忍大师就在晚上为他讲《金刚经》。讲完《金刚经》以后,就把祖师的袈裟和钵交给他,叫他赶快离开。六祖大师说,好,那我明天就走。五祖说,不可以,明天走来不及了。说为什么呢?他说我这里面的住众有七百多个,很多人没有离欲啊。没有离欲的时候,他知道你得到袈裟要害你。说你现在要走就赶快走。说我等天黑了,我送你一程。五祖就带着六祖惠能大师就从黄梅就走下来。
走下来以后,五祖临别的时候告诉他说:佛法难起,不宜速说。说你现在开悟了,但是现在因缘还不具足,你现在不能马上弘法,要先躲起来。所以六祖大师就秉持这样的教诲,躲在四会一个山上的地方,一个猎人队躲了十六年。这个也是不可思议了,开悟了以后在猎人队里面为他们烧饭,猎人队去工作,他就那边烧饭。整天就在那地方做烧饭的工作,做了十六年,等待弘法的因缘。
后来十六年以后,他发觉因缘成熟了,就从四会的山上走下来。到广州一个法性寺,这个时候就开始弘法了;后来又到曹溪宝林寺,在那个地方接众。在这当中有一个法师叫法达法师,法达法师他去参访慧能大师。法达法师他去的时候,跟慧能大师顶礼,他顶礼头没有着地。六祖大师就讲一句话说:“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说你顶礼主要是折伏慢幢,礼本折慢幢。那么你头不着地,表示心中一定是有所得,你一定认为你有大功德的境界。我是一个大功德境界怎么能够跟你顶礼呢?但是这样子,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有我,你就是有罪业,有漏的罪业就不能够息灭。一定是要亡功——无我的境界才能够成就解脱,亡功福无比。
那么法达法师也不简单,他就开悟了。他说我是《法华经》诵了三千部,有这样的境界。他开悟以后讲一个偈颂。这个偈颂倒是蛮重要,他说:“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我诵了三千部的经典,就在名相上打转,还不能发明无我义,不可以,还是有所得。“我”在诵经,我今天诵了一部、两部、三部,诵了三千部,我是不得了,我有三千部的功德,有一个我,有一个我所。那么到了这个曹溪的地方,见到慧能大师以后,一句话就使令我回光返照,“曹溪一句亡”,就引导我这念颠倒的心去见到真理了。
“不知出世旨,宁歇累世狂”。说《法华经》是佛陀出世的本怀,开示悟入众生佛的知见。佛的知见就是发明我们这一念的清净心,即众生心,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我们不能悟到二空的清净心,就算你修很大福报,宁歇累世狂。无量无边的生死不能停下来,未知出世旨,宁歇累世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羊车、鹿车、牛车三乘的教法,声闻、缘觉、菩萨,在这些教法当中,没有明显地说明一切众生的本性是清净的,没有明显。没有明显地说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不明显。所以讲权设,羊鹿牛权设。但是虽然权设,也还是有它的功德,所以初中后善扬,这都是善的。
最后开权显实,“谁知火宅内,原是法中王”。哦,原来在这一念的无明,这一念流转当中,这一念在三界火宅创造很多烦恼、创造很多业力、成就很多果报的惑业苦的这念心识,它的本质就是法中王,是清净的。
我们讲万法唯识,这个地方得到一个观念就是,生命的决定在我们的心识。所以我们佛法要紧就是从唯识的思想,要观心。当然你观心的过程当中,我们从两个层次:
你一开始去观察到善念跟恶念,这个已经很难得了。你能够从观心当中,哦,生命是由心识所变现的,不是上帝创造的。所以怎么办呢?我要起善念,造了善业,我尽量降低我恶念的势力。这样子能够使令我们增上生,得到下一辈快乐的果报。这是第一层的观心法门。
其次再观进去,就观察到我们那个无我无我所的清净心了,这个是决定生。因为增上生,快乐果报结束了以后还会堕落的。所以这个地方法达法师说,“谁知火宅内,原是法中王”。这句话很重要,我们能够知道“妄想无性”,这一念心识当中的烦恼都是如梦如幻,它的本质是清净的。这个是说明我们的十法界是由一念心识的迷悟而安立的。
这个地方是略辨唯识相,就是从心识当中而开展出这一切的染净的缘起,这是一个大纲。我们再看第二段。
丙二、广辨唯识相(分二:丁一、广明三能变相。丁二、广明所变唯识。)
以下对于万法唯识的这些差别相貌更详细地说明。我们看科表,广辨唯识相分二。初、广明三能变相;二、广明所变唯识。这当中分两科:第一个是说明三种能变的相貌;第二个再说明所变的相貌。前面是一个略辨,这个是广辨,把能变现的心识,把这些所变现的这些染净的因果,就广泛地加以说明。
丁一、广明三能变相(分四:戊一、释初能变相。戊二、释第二能变相。戊三、释第三能变相。戊四、结示。今初。)
先看初。初中就是三能变相分成四科:一、解释初能变相。二、释第二能变相。三、释第三能变相,四、结示。今初。先看第一小科,初能变相,就是这个“彼依识所变”。在一切法是由识变现,最初变现的是阿赖耶第八识所变现,不带名言的这些相貌,这是第八识所变现的。首先我们先介绍第八识的相貌,能变现的相貌。
戊一、释初能变相
问言:且初能变,其相云何?
这是一个问,最初的能变相,它的相貌怎么样呢?我们看颂文。
颂曰: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捨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捨。
这个地方把在有漏的凡夫位的第八识,乃至于到无漏的圣人的第八识,它的一个相貌——染污的相貌、清净的相貌,把它表达出来。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以十二门,释初能变识之相也。
他是根据《成唯识论》。《成唯识论》解释这一段把它分成十二门,不过《成唯识论》讲得是广泛,蕅祖讲的略。这个十二门,我们先解释前面的三门,这三门是有关系。“初阿赖耶识”,这阿赖耶识叫自相门,这个异熟是果相门,一切种是因相门。所以合起来就“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这个就是三门:自相门、果相门、因相门。自相门是一个总说,这个总说开出来有两类:一个是果相,一个是因相。不管果相、因相,都是从阿赖耶的自相里面开展出来的,所以自相是总,果相、因相是约别义来安立的。好,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一、名阿赖耶识者——此云藏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即约当体自相言也。
这个阿赖耶识,“阿赖耶”是一个印度话,翻成中文叫藏,阿赖耶的意思是藏,就是藏识。为什么叫藏呢?因为它有三种功能:第一个能藏,第二个所藏,第三个执藏或者讲我爱执藏。所以它是当体自相,约着当体的自相来安立阿赖耶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这个附表,《观心法要》的附表。附表第三,说明第八识的三相差别。三相差别的第一个是说明自相,就是“初阿赖耶识”,阿赖耶。这当中自相有一个总说,再别示。先看总说,解释这个自相义。
附表三、第八识之三相差别
一、自相——所谓“自相”者,自之体相也,此识以所谓“阿赖耶”为自之体相。“阿赖耶”梵语,此云“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
我们加以解释。什么叫自相呢?这个自相就是第八识的自之体相,这个“自”就是简别不是他。我们再往下看,“此识以所谓阿赖耶识为自之体相。”就是说第八识很多的相貌,但是最能够代表它的相貌的是阿赖耶,就是藏。这当中《成唯识论》讲出一个道理,说这第八识有很多相貌,那是为什么以阿赖耶当作它的自相呢?因为阿赖耶有两个重大的功能:第一个依止,第二个执受。
这个依止是约种子。说阿赖耶这个藏,这个仓库,它能够使令有情的生命,无量无边的业力当依止处,这是一个义。说你这个人业障很重啊,这个是约什么安立的呢?就是你阿赖耶识仓库含藏很多的业力种子。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库藏,仓库的功能,你怎么说你业障很重呢,这句话不能成立。所以这个库藏的功能有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