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性也是刹那刹那生灭。那么这样子因果是相随顺——因是生灭,所变现的果报也生灭,这样子是相随顺。所以它第一个体性是刹那灭,简别外道的真常的我。
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
说这个种子要跟它所生的现行。它所生的现行,或者是一个色法,是一个没有明了性的色法;或者是一个心法,或者前七转识,这都是属于果法。这个种子跟色心诸法的现行要俱现和合,要同时出现,而且两个要能够相随顺——同时的现前,在同一个处所里面运转。这个意思就强调因果同时,就是种子起现行的时候,种子跟现行这两个是同时的。种子虽然灭,现行同时生,而这两个是同时的,没有前后的差别,这是第二个。
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
恒随转就是说,这个种子只要功能还没有完全丧失,功能的势力还在,它就必须要恒常随顺第八识而相续地运转,直到它的功能消失为止。我们看注解,“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说这个种子,它在阿赖耶识当中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灭刹那生,它的功能不能有间断,不像前六识。前六识有时候起现行,有时候不起现行;这个种子不可以,说我休息一下,不可以。这个种子只要功能还没有消失,它一定在第八识当中要长时一类相续地转生,一直到你究竟位,到成佛的时候,”金刚道后异熟空”。
成佛的时候,你那一念的第六意识的明了性,跟我空、法空智慧一相应的时候,这一切生灭的种子都熄灭了。这个时候第八识跟二空真如相应的时候,第八识就没有生灭相了.因为第八识有生灭相,主要是有种子,因为种子的本性就是刹那灭。所以第八识这个大海,波浪漂过来漂过去,什么时候能够停止这个藏识海呢?就是“金刚道后异熟空”。无量无边的种子通通停下来,整个活动都停下来,第八识就转成无垢识,或者讲真如。
所以第八识它要是跟无明相应,那就是无量无边的流动的种子;第八识跟二空的智慧相应的时候,就转成真如了。那是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境界,就永远不再受熏了。所以说这个种子,“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乃至于究竟位,方成种子”。这当中不能有任何的间断。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
说这个种子,它要随顺它的因力。这个因力可能是一个善的造作,或者是一个恶的造作,善恶的造作,它要引生善恶等功能,这个功能必须要决定,不能有所混滥,方成种子。说你造了一个善业,以善心发动一个善的行为,去成就一个善种子。这个善种子是决定要招感可乐果报,它的体性是决定。不管你事后造了什么恶法,都不能影响它。当然可能会使令它的势力减低,但是你今天再怎么造作,绝对不会因为这个种子而引生不可乐果报,不可能。
我们举一个简单例子。说你过去是一个放逸的状态,累积很多的罪业,你今生开始修行了。开始修行的时候,你没有修行没有事情,一修行的时候障碍现前。那么这个障碍是怎么来的呢?难道是我们由于持戒修止观的关系吗?不是的,因为持戒和止观的这种善性是决定的。既然这个体性决定,那么这个不可乐果报是怎么出现的呢?是你过去曾经有累积罪业。由这个罪业的因缘,因为你修持重报轻受了。这个意思就是说,善性的是决定引生可乐果报,恶性的是决定引生不可乐果报,这个体性是决定的,不能改变的,体性是决定的。
第五是待众缘。这个是简别外道的无因果论。
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和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
这个简别自然外道,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自然的。他为什么生长在富贵人家呢?这个是自然而有的,他的运气比较好,没有任何因缘;他为什么贫穷,短命多病呢?这件事情也是自然的,这个就自然外道。但是佛法不是,“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这个种子要待众多的因缘的和合,才能够得果报,一切法要因缘生。在没有得果报之前,它在阿赖耶识也是刹那灭刹那生,直到它因缘成熟了,出现在外面的前六识,或者是出现在根身器界为止。
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
这个引自果就是说,它对于各别各别的色心果报,是各别各别的种子所引生,这个意思是简别外道的一因多果。外道是说这无量无边的差别果报,能生的因只有一个,就是大梵天。说大梵天一个因能够创造各式各样的果报,一因多果。唯识学的论师是否定的,说要引自果。这个人得果报有很多的果报,这个人健康,但是他贫穷,他又长得庄严,他有各式各样果报,有可乐、有不可乐,全部都和合在他一个人身心里面。
但是这样的果报都有它自类的因,就是说这种各别各别的果报,是由各别各别的因种所出现。一个人的生命不是单一的因缘,是各式各样的因缘。所以为什么他虽然健康、但是贫穷,但是他贫穷又庄严,有各式各样的果报?这个就是他因地栽培的时候也是各式各样,所以得果报也各式各样。这个是简别外道一因能够生一切果的一种邪见。
这些就是我们讲种子有六种的义理。我们从六个角度来看,这个种子是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可以看得出来阿赖耶识这个种子它生灭,但是又恒随转、又相续,相续而又生灭。这样一种刹那生灭跟相续当中,它的体性却决定的。虽然它有时候功能增长,有时候功能降低,但是不能改变它的功能。那么它什么时候能够出现在外在的身心呢?就是要待众缘。待众缘的时候,它就各自各自引生自类的果报。这个就是种子六义,我们从这六种义理,可以了解到种子的相貌。
好,我们再看最后一句的总结,在唯识学有一个总结。
谓此种子与本识及所生果,非一非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这以下把种子跟阿赖耶识以及它所生的果法,做出一个总结。说种子跟本识、跟所生果法,是非一非异的。这当中有体用、因果的两重的关系,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种子跟第八识是一个体用的关系,种子是用,阿赖耶识——第八识是一个体。种子跟现行是一个因果的关系,种子是因,现行是一个果。种子是因,现行是果。
在《成唯识论》讲出一个譬喻,说这个大海,大海当然有无量无边的海水。海水当中有很多的东西,大鱼小鱼,各式各样的东西。那么这整个大海的结构就是第八识——藏识海;这个海水是种子,为什么有大海?就是有种子才能够成就大海,无量无边的水,干净的水、染污的水;这个大海的海水遇到风一吹的时候,就生起波浪,这个波浪就是现行,色心诸法的现行。所以可以看得出来,种子跟阿赖耶识是体用关系。
这个体用的关系,《成唯识论》强调,这两个没有能所。不是说阿赖耶识的种子,它钻进去了阿赖耶识里面,不是。是这个用的全体就是一个体,这个体本身也是一个用。比如说我们佛学院有二十几个住众。这二十几个住众有各式各样的功能,你扫地,他擦玻璃,他去煮饭,二十几个人发挥出二十几个功能。那么这二十几个人代表一个学院,这个学院是一个总说,学院是一个体。但这个体就是这二十几个人的作用生起来的,讲用就是这二十几个人的功能。就是说,约用来说,它就开展出二十多个功能;摄用归体,就是一个学佛院。
所以这个藏识海,你摄用归体,那就是一个大海;那么这个大海是怎么回事呢?约着功能有各式各样的水在这地方流动,刹那生刹那灭流动。境界风一刺激的时候起现行,就现起波浪,这个就是它的体用、因果的关系。
在《智度论》有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比丘尼,这个比丘尼是莲花色比丘尼。莲花色比丘尼她出了家以后,就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比丘尼,她得到阿罗汉果以后是“所作已作,不受后有”,无学了。她自己整个三界的爱见烦恼都调伏了,消灭了,从寂静的阿兰若处就来到都市的地方弘扬佛法。那么她在度众生的时候,专门度有钱的富贵的夫人,那些贵夫人,就度她们受三皈五戒,乃至于劝她们出家。这些贵夫人说,师父,我们不能出家。说为什么不能出家呢?说我们烦恼都很重,大家都是长得都很庄严,又富有,出了家会破戒。莲花色说:破戒就破戒嘛。这些贵夫人说:师父你怎么说破戒就破戒,这件事情很严重啊。
她说,我在过去生当中是唱戏的,是一个戏女。我因为演一个比丘尼穿一件袈裟的因缘,就穿一件袈裟,就跟三宝结缘了。跟三宝结缘了以后,那个阿赖耶识这个种子,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跟三宝这个种子就在第八识当中生灭,就像那个波浪,流过来流过去。生生世世就遇到有三宝的地方,慢慢慢慢地增长。一直到迦叶佛的时代,我那个时候善根累积到一个程度,就正式出家做一个比丘尼。做一个比丘尼,烦恼太重破戒了。破戒以后就到三恶道去了,到三恶道里面受完出来以后,今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