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熏种子,他心中的意乐势力非常强大,强过他的正意念,以他自己的力量不能断这样的烦恼,也不能断这样的恶行。那因为母亲重病的因缘,他就发愿,从此以后要把这个恶行消灭掉。那么他发了这样的一种善念,忏悔发愿以后,开始生病了。他问我说,这样子是不是他母亲的这些业障跑到他身体里面来?
我说不是这样子,阿赖耶识受熏,是受你自己的业力熏习,别人的业力不能熏习你的阿赖业识。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你不断地造作这个恶业,这个恶业累积的时候,你没有事情。这个名言种子一方面发动业力,一方面滋润它。那么你现在把名言种子的势力给破坏了,这个时候就重报轻受,会把你那个恶业先逼出来,重报轻受。所以你如果继续造作下去,你这个业种子要到地狱去了、饿鬼道去、畜生道去了。因为你母亲的因缘你发了善愿,这个时候你在转业的过程当中,会把你过去所累积的罪业先逼出来,这些毒先逼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刚开始在修行的时候会很多障碍,就是这样子。
你看《密勒日巴尊者传》就很明显明。密勒日巴尊者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他不是走正道的,他是学那个邪术降雹,害了很多的人、畜生。他为了报复他的一个姑丈,还有姑姑?抢夺他的财产,他是以瞋恨心来学这些咒术。后来他遇到他的上师,玛尔巴上师以后,玛尔巴上师要他修苦行,先灭他的罪。所以密勒日巴尊者刚修行的时候,障碍重重,后来他才知道上师的慈悲。就是说他从邪道转成正道这个过程当中,这些业种子要先处理掉,就是你的名言已经改变了,已经没有这样的思想了,但是你这些业种子要先处理掉。
像阿罗汉也是这样,阿罗汉心中的名言,粗分的这些分别的烦恼的名言,都停下来了。有余依涅槃,他的心就是涅槃,但是为什么有余依呢?他那些业种子还在,所以阿罗汉有时候身心还有些相续的苦。这个我们上次也说,舍利弗尊者一个大阿罗汉,他有时候病了,连起来都不能起来,佛陀说法的时候,弟子用单架抬着他来听法的。一个大阿罗汉,他还有一些剩余的业力。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异熟果报跟业种子有关、跟名言种子也有关系。这些无量无边的种子,这些芽,还必须要有这个爱取的水去滋润它,恶的爱取滋润恶业的种子,善的爱取滋润善业的种子,使令它得果报。这都是属于有漏。
二、无漏种子
一、生空无漏种子;二、法空无漏种子;三、俱空无漏种子。
生空无漏种子引生二乘的道果;法空无漏种子和俱空无漏种子,引生菩萨及佛果。
第一个、生空观:这个生空就是我空,简单说就是我空。就是我们色受想行识里面,“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这个生空观主要是有两种观法:
[析空观]:一个是属于《阿含经》《阿毗达摩论》的析空观,就是从无常观起。无常,观它的一个生灭变异,它会有生灭相、变异相。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因为它无常,无常的相貌就是苦,为什么?我们哪一个人愿意生灭呢?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是喜欢寂静。而这样的变化的本质就是苦,不管快乐、不管痛苦,只要它变化就是苦。苦表示什么?表示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自主性,因为我们不希望苦,但是我们却不能够使令苦消失,可见得这个生命体没有主宰性。无常而知道苦,由苦能够知道,我们生命体没有一个主宰的我,完全是业力的支持,这是一个观法。
[体空观]:其次就是体空观,就是根据《般若经》,“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不必经过无常、苦、无我了,直接从缘起性空,就能够把你这一念心,从有相的境界引导到无相的境界去了,一下子就过去了,顿根人修的。这个缘起性空观,跟外道的禅定不太一样。我们看外道也希望寂静。外道的禅定,当他得到禅定以后,他观察这一切法都是生灭变异的,但是他这一念明了寂静的心是不生不灭的,这念心是能受用,这一切法是我所受用。
这跟佛法的空观那种意境是不一样的,我们讲空观跟明静不动,那是不同意境。在《成唯识论》说,一切的圣人成就空观的时候,他的意境是“能所双亡,诸相叵得”,没有能所对待。你说外道修禅定,这一切法都是生灭变异,我能够分别的那一念明了心是寂静安住的,这个很明显是有一个能所的,有能所。但是我们修空观的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安住在空的时候,内心一切的分别都停下来。“我、你、我相、人相”,这些都停下来,内心当中是无我无我所,没有对待,那个内心是一种绝待圆融的境界,没有任何的对待。所以这个地方跟外道还不一样的,外道只是修禅定,那个境界跟空心的境界是不一样。这个叫生空无漏种子,引生二乘,当然菩萨也是修我空观。
第二个、法空观:进一步去观察这一切的生死、一切的涅槃的法都是因缘生,都是要假借阿赖耶识的种子出现,离开了这个心识的因缘,这些法就不存在,就是法空观。
第三个、俱空观:就是这个空也不可得,我空、法空、这个空空。俱空就是空空。这个时候就是大悲心生起无量的妙用,这样子引生菩萨及佛果。
《唯识学》修空观,它是这样子修,我们后面会讲到。《唯识学》修空观是两个次第:
(一)所取相:一开始先思“诸法如梦”,一开始是先破所取相,就是一切的外境是这一念心识所变现,这些外境是如梦如幻。思惟一切法是如梦,不管快乐、不管痛苦,都是无常无我的,就像做梦一样,醒过来的时候“觅之了不可得”。所以当下是无常,刹那刹那无常的,就破这个所取相。
(二)破能取相:观心性无生。当然这个时候“观心性无生”它有四个次第,它是有能所,一一的破。就像剥那个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破。从这个心所有法,破到最后,最后一个“遣相证性”就是破阿赖耶识,就破到这个初能变。观心性无生的时候,一直观进去,你会观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境界是不带名言的。你看阿罗汉,你要以《唯识学》上,阿罗汉的涅槃其实就是第八识的境界,那个刹那微细生灭相都还在,所以还有不思议变易生死。
观心性无生,他这个时候把第八识的生灭相再观进去,就观到那个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真如去了。所以它是两个次第:先破所取相,再破能取相。思诸法如梦,然后观心性无生,就回光返照,探本求源。
这个就是无漏种子,种子是无漏的。好,这个是说明“明一切种识”,是解释这一切种。好,我们再看下面,前面我们是讲到三相门:自相门、果相门、因相门。再看偈颂,“不可知、执受处、了”,这三段是说明所缘行相门,第八识的能缘和所缘行相。我们看讲义第七面的四。
四、言“不可知”者——谓此识能缘行相极为微细;此识所缘五净色根及诸种子亦甚微细,此识所缘外器世间难可测量也。
这个不可知,有两个意义:
第一个不可知,“谓此识能缘行相极为微细。”这个第八识的明了性,它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因为种子有生灭,它也有生灭,刹那生刹那灭。但是这个时候的生灭相是非常微细,不要说是外道的高深禅定不能够了别,就是阿罗汉入了灭尽定,他在灭尽定那个明了寂静的心性,都不能观察到第八识的存在。他就认为他已经没有生灭了,因为他还观察不到第八识的生灭相。所以在《八识规矩颂》说:“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就是因为它那个行相实在是太微细了,不是一般的凡夫外道,乃至于二乘的圣人能够了知的,所以讲“不可知”。这个是约能缘的心性来说。
其次约所缘,“此识所缘五净色根及诸种子亦甚微细,此识所缘外器世间难可测量也。”这“不可知”,从另一方面角度,就所缘来说呢,第八识所缘的有五净色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个净色根就不是浮尘根,我们前面说过,这个净色根是一种清静微细的四大。还有这个种子;第八识的所缘有根身,有种子,这个都很微细。还有器世间,这些山河大地,都是不可知。这是解释“不可知”的意思,再看执受处。
五、言“执受处”者——即指此识所缘相分。“执受”二字,指胜义浮尘五根及诸种子。“处”之一字,指依报世间;此三皆是第八识所缘境也。
这个“执受、处”是指的第八识所缘的相分。这个执受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做执呢?“摄持以为自体”,叫做执,把它拿过来当作我的自体,这个就是“我”,叫做执,“摄持以为自体”。这个受,就是能够生起心识的觉受。你能够跟它感觉到快乐痛苦,就是生起心识上的觉受,叫受。这个执受指的是第八识对于胜义五根,还有诸种子它能够执受;同样是所缘,但是它对器世间没有执受。
说你拿一个木棒去打石头,你的心识没有痛的感觉;但是你拿木棒去打你的身体,你的身体有痛都感受。就是表示说,阿赖耶识它对于根身、种子有执受,但是对这个器世间没有执受。所以这个执受指的是根身、种子。处,“处之一字,指依报世间”,就是这个器世间叫处,处所。那么这三个,根身、种子、器世间,都是第八识所缘。看这个“了”。
六、言“了”者——指此识能缘见分。识以“了别”为现行之相状也。
这个“了”是能缘的见分,这个见分有什么功能呢?是了别性,它有了别的功能。这个所缘行相门,我们看附表第五。所缘行相门我们分成二段,先说正明行相。
附表五——所缘行相门
(一)正明行相
不可知;执受、处、了。
[执受︰根身、种子——所缘相分]:先看执受,这个执受是指谁呢?是指五根身和种子。因为第八识对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个五根身,还有无量无边生灭的种子,它能够摄持以为自体,而且生起心识上的觉受。说我们造了善业,我们的心情会快乐,因为这个善业它有堪能性,它能使令我们寂静;你造了恶业以后,你那个恶业的种子在阿赖耶识活动,你也会有感受。感受什么?感受一种不安。因为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