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3/3页)
能变的六个心王它的体性,它的相貌;这以下是说明心所相应门,它所带动的眷属。这些心所有:
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共有五十一心所,皆得与第六意识相应。
这个心所,先讲第六意识相应,它有遍行。就是这些心所是普遍一切的心、普遍一切的地、普遍一切时、普遍一切性,四种普遍,它的活动范围是普遍的。别境,那么这个别境刚好跟前面的遍行相反,它是要在特别的境界才出现的,欲、胜解、念、定、慧,它是缘别别境而得生,不是在一切的普遍的境界能够活动,是特别的境界。那么这个遍行和别境都是通善通恶的,它的体性都不决定。
善十一心所,它的体性是决定,它的活动能够使令此世他世得到安乐果报。烦恼,这个体性也决定,它的烦躁恼动,可以使令此世他世得到苦恼果报。随烦恼,随顺根本烦恼而生,它也是恶法。不定,这个是体性不决定,有四个。共有五十一个心所,皆得与第六意识相应。
这看得出来,第六意识善恶的变化很大,它可以一下子起善,一下子起恶。这第六意识说翻脸就翻脸,说改变就改变,它的变化很大,它能够跟普遍的五十一个心所相应。再看前五识相应的心所。
若前五识,但除慢、疑、见三种根本烦恼,亦除四不定、十小随烦恼,余皆得相应也。
前五识因为它不能够做名言的分别,所以它不能有慢、疑、见的活动。它也没有不决定,它都是决定的;也没有十随烦恼,其它都得相应。这是一个总说,它的相应心所。
前面的附表第十一,我们是少说了一段。附表第十一,是一个了境为性相,然后再说明这个附表第二十五面。前六识在了别境界的有三种的分别:第一个是自性分别,第二个随念分别,第三个计度分别。
一、自性分别——谓于现在所领受诸法,于自相上而分别之。
这个自性分别是约现在,就当下,你所接触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在它的自相,这个自相就是一切法它的自体的相状。比如说你今天看到这朵花,这个时候你心中还没有花的名言,但是你已经取到它的相貌,就是得到它的自相。一般我们讲花,这是一个共相,为什么?花有很多的花,净律寺也有花,莲因寺有花,全世界都有花。但是你今天取到的花,是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的一个花的相貌,这个是它的相貌,不共于其它花的,这叫自相。这样的一种分别是不带名言的,叫自性分别,它只是约现在,不能攀缘过去,也不能攀缘未来。
二、随念分别——谓于昔时所领受诸法,于共相上追念而分别之。
这个随念分别它的所缘境不是攀缘现在,也不是攀缘未来,是对于过去你曾经所接触的这些境界。已经过去了,你假借名言,在共相上去追念分别,这一定要假借名言,这个就是共相。我们看这个括号,以其随逐明记不忘之念心所,就是五别境心所,故名随念。这个随念分别,它的性质主要就是那个念,别境那个明记不忘的“念”。它能够去忆念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假借名言,在共相上而分别,随念分别。
三、计度分别——谓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不现前诸法,思构而分别之。
它能够对于过去现在未来,这些法都是不现前,离开这个境界,它能够对这些离开的境界去思惟,去度量而分别,这个主要是慧心所,计度分别。
这三种分别,一个是自性分别,不带名言;随念分别和计度分别都带名言。不过随念分别主要是一种念。我们修止,我们要修禅定,就要靠随念分别;要修智慧就是计度分别。不过计度分别它有两种:如果不如理作意所引的,那就是一个分别这世间的五欲,这个就是烦躁恼动的境界,流转门。假设这个计度分别是如理作意,依止我们清净的佛法,这个时候是寂静安乐的,还灭门。所以这个计度分别对我们的关系很大。
我们再把八识合起来,就是第八识和前五识只能够自性分别。因为第八识和前五识都不带名言,它们的了别性都不能够有名言在里面,所以对所缘境界只是得到诸法的自相。第七意识有两种分别:一个自性分别,一个计度分别。因为第七意识它有慧心所,恒审思量,这个恒审思量是慧心所,所以它能够自性,也能够计度。第六个意识就是广泛,它能够自性分别、随念分别、计度分别,三种分别都可以。
那么我们讲这个“了境为性相”,这当中在了别境界,前五识在了境是自性分别;第六意识是三种分别都具足,有这样的差别。那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如果说第七意识它是在凡位,所谓凡位就是说,当你第六意识不修我空、法空观的时候,第七意识的计度分别就是染污的。如果第六识一修我空观法空观,第七意识的计度分别就跟二空平等之理相应,就变成清净,是这样子的,所以跟第六意识有关系。第七意识染污第六意识,但是第六意识也可以修观来对治第七意识,是可以的。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它是这样。因为前五识和第八识的活动的行相都很微细,就像第八识。我们讲第八识有五遍行,就是这个作意、触、受、想、思。它也是有想,为什么第八识不带名言?就是因为前五识和第八,它们的活动都是很微细。在《成唯识论》解释,这个五别境,真正的有影响力的还是第六意识——欲,胜解,念,定,慧,我们下面会讲到,真正有影响。表现在前五识的,这个前五识的五别境,主要还是随第六意识转。
前五识不能说它能够胜解,它决定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不可以,完全由第六意识来决定。所以前五识的很多的心所,其实是随第六意识而转。基本上是这样,前五识的差别就是它不带名言,不带名言就不能随念,不能计度了。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到这朵花,我们心中有花的名言,这个名言怎么有的?绝对不是眼识生起来,主要是第六意识。你可以试试,第六意识不动,你看到它就是一个这样的相貌,一个花的相貌。这个时候你心中没有话,就像镜子把这个相貌现出来,但是你心中不能说话,你第六意识不动,前五识不能创造名言,不可以。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就是它的自相,是的,因为你看到它,就看到它的自之体相,这个相是它的相貌,跟其他的不同。这个花是这里的花,跟其他的花又不一样。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第七意识我们上次有学过,第七意识它只能够攀缘现在,不能攀缘过去,不能攀缘未来,它只能过去攀缘现前的阿赖耶。它如果能够攀缘过去的话,你想想看,它会认为阿赖耶识是恒常住不变异的吗?它能够回忆,唉,我前一刹那缘的阿赖耶不是这样子啊,现在有变化了,它很快就会发现阿赖耶识是无我无我所的,是不是?如果它能够回忆过去的话,你想想看,它会对阿赖耶产生我相吗?不会嘛。因为它每一个刹那都缘到阿赖耶识的现在,它就认为现在、现在、现在,所以它认为阿赖耶识都没有变化,是这样的。如果它能够回忆过去的话,它把过去的相貌跟现在的相貌一比,就知道阿赖耶识是有变化性的,它就会知道。
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在研究八识,应该要有开有合。开出来是八个识,但是合起来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只是现前一刹那法”,你不要以为有八个自体。就是我们现前这一念心识,有三种主要的功能在那个里面活动:一个是异熟的功能,一个是思量的功能,一个是了境的功能。这一念心识具足三种功能,但是这三种功能就是这一念心识,一念心识具足三种功能。
每一个功能就挟带它相应的心所,异熟有异熟的心所、思量有思量的心所、了境有了境的心所,这个地方就带动了整个心识的造业,整个心识的受熏,整个心识的变现果报。这一切的因果就从这样的一个心识当中创造出来,妙因妙果不离开现前一念心识。当然这一念心识也不断地变化,前一刹那的异熟、思量、了境,跟下一刹那的异熟、思量、了境又不同。
《唯识学》为了让我们不要含糊笼统,什么叫现前一念心性?太笼统了。就开出了三种能变,这当中有异熟的功能,有思量的功能,有了境的功能在里面,而这三种功能的变化就产生了心识的刹那刹那变化。是这样子的,这个生命就是这样子的,就是“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约现在因计未来果,则恒沙劫犹若指掌。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我们要把这句话好好地背下来,思惟思惟,你就知道这个能变的心识的相貌。
这个因果是怎么安立的?这个过去、现在、未来是怎么安立的?为什么现前一念能够安立过去、现在、未来?现前一念心性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那么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时间相怎么安立的呢?哦,“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是对望前面,对望后面,这个假名上安立了过去、现在、未来。但是究竟来说,其实“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在当念当中,开出了三种功能:异熟、思量、了境。而每一个念头的异熟、思量、了境都有变化,前一念的异熟、思量、了境跟下一刹那异熟、思量、了境是有变化的,随着因缘有变化。但是变化它又相续,相续而变化,变化而相续,就使令了生命的相续,因果的相续,就是心识的相续带动了因果、带动了生命的相续。
那么“了境为性相”,这个前六识的了境,我们先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