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项国武上门 (第3/3页)
,话锋一转:
“项哥,你在橡胶厂,除了再生橡胶这块儿,对油路软管这块儿有没有什么研究?”
“油路软管咋了?”项国武疑惑问道。
陈露阳于是把会议上的情况原原本本说了一遍。
项国武听完,沉吟片刻,“我的想法是这样:”
“油管的关键是耐油、耐寒两头都要兼顾。”
“我们可以在配方里,往里层加点低温柔化剂,比如石蜡油和少量顺丁橡胶混炼,这样这即便零下三十度,管壁的柔韧性还能保持,不至于一折就裂。”
“至于杂质渗透的问题,外层必须改进。单靠新料不行,可以掺一部分我们正在试验的再生胶。再生胶分子链断点多,密实度高,反而能阻止杂质渗透。这样既能省料,又能加一道保险。”
说到油滤,他又抬了抬手:“黄主任说的没错,双滤系统成本太高,不现实。但我们完全可以在现有滤芯上动脑筋,加一层纤维毡,做成可更换式的前置滤片。这样不仅换起来方便,厂里改动也不大。”
陈露阳听了,登时眼睛里亮光大盛。
对上人了!
要不说之前项国武是橡胶车间的顶梁柱呢!
他说的每一句,都不是空喊口号,而是从配方、工艺、用户维护这些最实在的环节往下落。
既能立刻动手尝试,又符合厂里的实际条件,不需要等天上掉先进设备。
这正是陈露阳急需的、能马上派上用场的办法。
他心里那股子郁闷劲儿,像被拨开了一道口子,涌进一股子热气。
陈露阳赶紧又问:“项哥,还有个更要命的问题,橡胶硬度偏差太大。新车试验的时候,误差一拉就直接影响整车的数据。你觉得这事儿,有没有招儿?”
项国武皱起眉头,沉吟片刻,语气缓了下来:“这确实难。再生料批次不一,硬度波动是老毛病。可也不是全没办法。”
他伸手在桌上比划着:“第一,可以在配方里增加一点硬度调节剂,比如白炭黑、氧化锌的比例,来稳定基本范围;第二,工艺上得卡死硫化曲线,时间和温度差一分都不行;第三,最好是把同一批次的料统一混炼,再集中生产,减少批间差异。”
陈露阳听得频频点头。
项国武说话直截了当,全是行家里手的门道。
每一点都说到关键处,既有思路,又有可操作的抓手。
跟项国武唠这些,他几乎不用多解释,一个眼神一个关键词,对方就能接上,能顺着往下分析。
两个人越聊越投机,话题一个接一个,从配方谈到设备,从工艺谈到检验,恨不得立刻抄起图纸就回车间开干。
眼看时间越来越晚,但是俩人还是唠的意犹未尽。
“主任,我不敢说一口气全解决,但只要有实验条件,让我折腾一阵子,硬度误差压到±5度以内,我还是有点把握的。”
陈露阳忍不住猛拍一下大腿:“项哥!这话比啥都提气啊!”
话音还没落,里屋的门被轻轻推开,陈母探出头来,压低声音劝道:
“老二啊,太晚了,有啥事明儿再唠吧,别再耽误小项回家。”
项国武抬头看了看墙上的挂钟,愣了愣:“哎呀,都快十一点了。”
他挠挠脑袋,憨厚地笑了笑:“主任,我得回去了。媳妇儿还在家等着我呢。”
陈露阳也赶紧起身:“这事儿整的,唠唠磕还唠过点了。”
“项哥对不住啊,今晚耽误你休息了。”
“快回家吧,咱回头再唠。”
说着,陈露阳起身将项国武送出院子。
临到门口,陈露阳不放心问了句:“项哥,那你明天是回车间,还是继续去橡胶厂?”
项国武脚步一顿,脸上露出一丝犹豫和挣扎。
他张张嘴想要说些什么,但是话到嘴边,还是硬生生咽了下去。
“我明天来车间。”
“好,太好了!!!”陈露阳兴奋的搓搓手。
“兄弟们好久没看见你了,明天你回来了,大家一定特别高兴!”
项国武有些心事重重的冲着陈露阳笑了笑,转身迈出陈家小院。
走着走着,还能听见陈露阳在身后喊:
“项哥,慢点走!看着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