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最讨厌的样子 (第2/3页)
搞这么多招牌出来,主要是为了糊弄官府。
一旦被官府发现,立即换个招牌,重新潜伏在佛道两教中。
许多教民都不知道,自己加入的教派,就是臭名昭著的白莲教。
当然,这种不断转化招牌的做法,在糊弄官府的同时,也影响到了教众的信仰。
相比其他地区的白莲教组织,蜀地的教民信仰,基本上是垫底的。
当地教民在信仰明王、弥勒、白莲圣母的同时,还信仰了其他各路神佛。
魏豪挥师入蜀,没有得到当地白莲教策应。
并非这些人转了性,放弃了造反的念头,而是自身影响力不足,无法完成策应任务。
蒙元时期,蜀地是抵抗异族入侵最激烈的地区,当地民众十不存一。
大虞建立之后,人口虽然迅速恢复,但相较于其他省份人口压力还是要小的多。
别的地区民众揭竿而起,那是日子过不下去了。
蜀地富庶,当地人口又没超过临界点,百姓的日子还过得下去。
平常时期传教没问题,要大家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跟着他们去造反,这就为难人了。
“王爷,我们的人和他们沟通过,效果不容乐观。
除非我们能够拿出实际的东西,让大家看到切实的利益,不然很难获得当地人的支持。”
许炎宇神色凝重的说道。
收复民心的招数,他们早就娴熟于心。
诛杀士绅商贾,把土地公平分发下去,立即就能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在造反初期,他们确实是想这么干的。
可随着摊子的不断拉大,到了具体落实上,就渐渐出现了问题。
后期逐渐意识到,以他们自身的组织能力,不足以完成这一战略。
想要夺取天下,就必须寻求读书人的支持。
矛盾的一面就出现了。
想要收复民心,就必须对士绅大族下狠手,对社会财富进行重新分配。
可这么干又会得罪读书人,影响他们夺取天下的目标。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甭管闹的多厉害,最后均以失败告终,很大程度上就是这里没处理好。
能够夺取天下的雄主,多是出头晚的。
并非后发制人,更容易夺取天下。
主要在于得罪人的活儿,前面的义军先帮他们干完了。
原来的既得利益群体被杀的差不多了,阻碍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障碍,不复存在。
仇恨都被别人拉去了,后续只要做好利益分配,训练出一支精锐大军,就有机会取而代之。
“告诉他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来了。
大虞崩溃成为定局,想要封妻荫子,那就跟着本王一起干。
夺取了蜀地,最差我们也能有数十年的富贵。
倘若老天爷保佑,侥幸夺取了天下,本王将与大家共天下!”
甭管能不能成,饼还是要画的。
相较于其他两路义军,瓜分了湖广、江西、南直隶、浙江四省。
挥师入蜀的魏豪,发展是最差的。
截止到现在,也就占据了川东地区,距离夺取蜀地都有很长一段距离。
以至于在给众人画饼的时候,他的底气都不够足。
“王爷放心,微臣一定说服他们。
天下反虞浪潮兴起,对我们义军非常有利。
伪朝没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资源到蜀地,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不信他们不动心!”
许炎宇故作胸有成竹的说道。
老大都做出了决定,做小弟的自然只能应下。
蜀地白莲教四分五裂,那么多小山头,总能忽悠几个过来。
常年生活在专业造反组织中,没有野心是不可能的。
现在的僵局,无非是利益不到位。
……
时光飞逝,一晃就到了秋收时节。
大军依旧在训练着,不过李牧的关注重点,已经从训练转到了秋收上。
靠黑吃黑的手段,两广的军田数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封建农耕时代,土地是最宝贵的生产资料。
军田的收成,将直接关系到接下来的大战。
从民间收购粮食,那只是一个托词。
真要那么干,两广的粮价,非得被炒到天上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