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三十一章、最后的煎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百三十一章、最后的煎熬 (第3/3页)

做出的许诺,那就是一张空头银票。

    并非他不想攻破敌军防线,纯粹是打不动。

    开战到现在,吴军也折损了小一万军队,战损率接近百分之十。

    按照楚军的拼命打法,他麾下就九万大军,可经不起折腾。

    楚国局势危险,为了保住基业,楚王愿意和官军两败俱伤,不等于他也愿意。

    他手中的兵力,超过了吴国总兵力的四分之一。

    倘若大军损失惨重,纵使赢得了战争,回去也没法交代。

    “好!”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定能大破李牧那贼子!”

    卫嘉瑞当即鼓舞士气道。

    下属的士气,他可以想办法调动起来,可自己内心的忐忑,却怎么也没法消除。

    召开这次军事会议,主要目的是安抚军心,商议破敌之策。

    中途被尹牧风一搅合,任务仅仅完成了一半。

    并非卫嘉瑞临时改主意,纯粹是从众人的眼神中,他已经提前读到了答案。

    官军龟缩在城中不出来,只有骑兵在外面活动,除了强攻之外,他们能够干的不多。

    当然,他们还可以继续扩大战线,尝试调动敌军。

    怎奈现实条件不允许。

    战线拉长,增加的不光是后勤压力,还有指挥难度。

    光现在的摊子,他都兼顾不过来,时常被敌军占便宜。

    倘若继续扩大战线,摊薄手中的兵力,收到的噩耗还会更多。

    边缘地区的楚军最有发言权,他们时常被官军欺负。

    尤其是外派的探马,损失尤为严重。

    一听到选派探马,下面的士兵就纷纷装病。

    以至于日常侦查任务,都要靠抽签这种古老的方式,选派出倒霉蛋执行。

    等到他们组织反击,敌军早就没了影。

    ……

    蜀地,望着高耸的城墙,魏豪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徐文岳是他的老对手,两人从两广打到湖广,又从湖广打到蜀地。

    哪怕徐文岳不以军事见长,打了这么多次仗后,军事水准也被动提了上去。

    相比蜀中的官员,能力强出了不止一筹。

    有此人主持成都府的防御,对义军来说,肯定不是一件好事。

    拿不下成都府,建制称王就是一个笑话,只能继续高举白莲圣国的招牌。

    遗憾的是随着义军肆虐,白莲圣国的旗号早就臭了。

    没有多少号召力不说,拉仇恨的能力,还是天下一绝。

    想要夺取天下,就必须完成去宗教化,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历史教训。

    “王爷,湖广那边传来消息,武昌会战进入到了关键时刻。

    伪朝发起了全面反扑,先后在江西、浙江、南直隶等地掀起了大战。

    其中江西战场情况最特殊,伪朝大军迅速抢占了半个江西,动摇了楚王的根基。

    北方战场,伪朝边军出动,牵制住了吴国的大部分兵力。

    整体局势,对义军非常不利。”

    许炎宇一脸严肃的汇报道。

    入蜀,不等于他们就想偏安一隅。

    魏豪的目标,一直都是夺取天下。

    除了蜀中战事外,他也时刻关注着天下局势。

    “看来我们当初定下的暂避锋芒计划,还是成功的。

    吴楚能够迅速崛起,无非是占了北虏入寇的便宜,伪朝的实力依旧雄厚。

    蜀地虽然存在各种弊端,可只要攻克了成都府,我们就能封关固守,坐观天下风云。

    不过想要夺取天下,光蜀地一隅之地不够。

    自古都有得陇望蜀的说法。

    我们现在反了过来,先夺取了蜀地,下一步才是取关中。

    关中地区的义军,策动的怎么样了?”

    魏豪关心的问道。

    吴楚迅速崛起,不羡慕是不可能的。

    只是考虑到虞朝尚未倒下,他不想承受末代王朝的最后一击,才选择暂避锋芒。

    决策是否正确,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尤其是吴楚做大,他们的蜀地攻伐不及预期,义军内部也生出了不同的声音。

    靠着个人威望,魏豪强势压制住了反对意见,但隐患依旧存在。

    现在吴楚遇上麻烦,反倒是减小了他的压力。

    “王爷,关中义军刚刚起兵,发展不是很顺利。

    攻破白水不久,就遭到官军围攻。

    义军损失惨重,只能退到山中暂避。

    不过关中灾情严重,今年春粮再次减产,许多人都熬不到秋收。

    估摸着再过几个月,进入青黄不接的时候,新一轮的起义高潮,将再次被点燃。”

    许炎宇当即解释道。

    作为专业造反组织,他们也在总结学习经验。

    什么时候,最适合发动起义。

    什么时候,需要进行潜伏。

    什么时候,可以出去传教。

    ……

    一系列的经验,都被他们总结了起去,成为了义军的活动指导方针。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