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七十四章、定江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七十四章、定江南 (第2/3页)

互之间形成了制衡。

    互相牵制之下,单独一名勋贵将领,很难完全控制军队。

    只要皇帝不损害勋贵集团的核心利益,这个和大虞与国同休的武装团体,就不会扯旗造反。

    纵使其中个别人有野心,其他人也会把他拽回来。

    如果不是在制度上,对武将完成了权力制衡,前些年也不会出现以文御武的局面。

    原本辽东镇也该是如此的,怎奈上一任辽东督师是蠢货。

    为了谋取私利,无视了制度上的权力制衡,配合施家在军中清除异己。

    制度一旦被破坏,再稳定的权力构架,都是扯淡。

    一个在掌控范围内,一个在掌控范围外,谁更容易被猜忌不言而喻。

    稍微把他们往前面一推,永宁帝和朝中百官的目光,就会投到辽东镇身上。

    “真够卑鄙的!

    这帮王八蛋,要玩心眼,有能耐找那帮文官去。

    欺负我们这些老实人,算什么事!”

    施靖忠的吐槽,没有引起众人的共鸣。

    他们如果是老实人,施家也没法一家独大。

    要知道在五年前,辽东地界上还有多支武装,甚至连辽东总兵都不是施家人。

    到了现在,那些竞争对手,坟头上的草都长了好几茬。

    论起发展壮大的速度,他们丝毫不比勋贵系慢。

    只不过辽东的盘子不够大,很快就遇到了瓶颈。

    大虞朝廷能够投入辽东前线的,每年也就那么几百万两。

    现在的辽东镇,已经是有限资源内,能够发展的极限。

    想要更进一步,要么让朝廷加大投入,要么干翻鞑靼人。

    至于跳出辽东,那是不可能的。

    真要是迈出这一步,朝廷的资源,他们一分也别想拿到。

    南方经济相对富裕,勋贵系可以靠自筹经费,解决军费问题。

    北方天灾人祸不断,没有中央政府的支持,很难养活辽东镇。

    何况他们手中,还没有掌控地方政权。

    皇帝和百官,只要脑子正常,就不可能让施家插手各省的地方政务。

    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

    辽东镇想要获得更多的资源,就必须向朝廷展示实力。

    然后展示出来的实力之后,施家又会遭到朝廷更大的猜忌。

    ……

    一江之隔的南岸,大战同样进入了尾声。

    只是相比北岸的拼死一战,南岸的叛军士卒,大都选择了放下武器投降。

    皇帝都跑了,军心士气早就凉透了。

    南方平叛的几支大虞官军都没有杀俘的习惯,他们投降之后,无非是流放充军。

    叛军中的不少人,本身就是广西出身,流放相当于回家。

    纵使日子凄苦,那也是回家,总好过客死他乡。

    同样是投降,吴国的一众文官却是面如死灰。

    在大虞朝,普通草民造反还有一线生机,但读书人造反却会被严惩。

    参考标准就是功名。

    获得了功名,享受了朝廷给予的优厚待遇,这就属于食了大虞的俸禄。

    食君俸禄,不为君分忧,反而跑去造反,妥妥的罪加一等。

    尤其是那些降官,有一个算一个,直接享受株连九族套餐。

    牵扯的人数太多,没法子全部都杀了,但近支肯定跑不掉。

    远支旁系一样会受到清算,抄家流放是必然的。

    以往的人脉关系,此时都丧失了作用。

    没有谁会傻乎乎的,在这种时候站出来,为反贼求情。

    正是后果严重,前面湖广、江西那些世家才会不惜代价,砸钱给自家买命。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叛军被镇压了下去,他们想要倒戈,也没有机会。

    最后留在叛军战车上的,直接被认定为顽固分子,必须受到最严厉的清算。

    “到现在还没派人过来,看样子我送出去的大礼,施家人应该很满意。”

    看着一排排被押送的战俘,舞阳侯笑呵呵的说道。

    一切尘埃落定,谁抢到的军功归谁。

    双方的争议没了,关系也恢复了正常化。

    再次坐到一起,大家都是勋贵系的一员,需要共同维护团体的利益。

    “不管是否满意,这份大礼他们都必须收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