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九十五章、安南新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百九十五章、安南新政 (第3/3页)

实也是不得不为之。

    按照大虞律,有地纳税的丁户,才需要缴纳丁税。

    100亩土地到300亩,视为中丁,征收丁税7钱。

    300亩耕地以上,视为上丁,征收丁税1两。

    安南地区刚刚被犁了一遍,你们又清洗了一遍。

    民间的土地,全部被收归了国有,别告诉我还漏网之鱼。

    其他各项税收并入农业税,最高不超过三十税一。

    安南两百余万旧民,能够征收起来的税款,顶多也就十几万两。

    为了镇守这点儿税款,要动员数万税丁,完全得不偿失。

    索性就放下这笔收入,从其他地方找补回来。”

    李牧当即算起了经济账。

    抛出地方上的各种摊派,大虞朝官方正税,可以说是历代王朝之最。

    按照大虞律,想要在安南征税,那就是一个笑话。

    都护府想要运转下去,那就必须进行税制改革。

    相比大虞朝,安南的最大好处就是没有既得利益集团。

    跟着李牧混的功勋集团,尚未扎根地方,大家都没有插手商业。

    没有利益纠葛,自然不会反对税制改革。

    商税、关税、矿税、铸币税,随便怎么收都行,大家的关注点全在土地上。

    只要把承诺的军功田,给大家兑现了,那就是好老大。

    “侯爷,税收怎么会这么少?

    末将记得,所有男丁都要缴纳丁税,其他各项税收也远超三十税一。

    如果朝廷的税收这么低廉,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造反!”

    孔玉堂的问话,代表了一众将领的心声。

    因为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非常清楚官府的盘剥有多严重。

    突然一天,有人告诉他朝廷的税收其实很低,其他都是地方上层层加码出来的。

    正常人的反应,都是难以置信。

    “税收本来就是这么多,至于你们多交的,要么是替别人承担了纳税义务,要么就是喂了地方衙门。

    你们应该知道,衙门中的三班六房,大部分人都是没有编制的。

    县太爷府中的一众仆人、师爷,也是需要花钱的,更不用说花钱打点上头。

    这些开销,不可能凭空变出来,所以负担就落到了你们头上。

    如此卑劣的行为,本侯不屑于为之!”

    李牧解释完后,在众人心目中,他的形象越发光辉起来。

    “侯爷英明!”

    仔细算完经济账后,原本坚持的一众将领,瞬间没了兴趣。

    十几万两的税款,都不一定能够覆盖征税成本,折腾这点儿钱完全没有意义。

    这一刻,他们突然明白,为何大虞朝廷经常缺钱了。

    按照这种征税模式,经济落后的偏远省份,财政不出现亏空才怪。

    即便是富裕的江南地区,也征收不了多少税。

    与其苦哈哈的征收直接税,不如去捣鼓间接税,来得更加实在。

    “别说这些废话了,新政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本侯已经替你们减轻了工作任务,后续如果还做不好,那就要问责到个人了。

    谁惹出了麻烦,谁负责善后。

    本侯要一个安定繁荣的安南,以便接收更多的移民。

    安南的土地有多肥沃,你们是见识过的。

    若是全部开发出来,养活千万人口不成问题。

    然后这只是一部分,西边的三宣六慰,南边的一众土著小国,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

    安南都护府重点在“安定南方”,而不是单纯只安南国这弹丸之地。

    天下尚未太平,远没有到马放南山的时候,本侯不希望有人掉队!”

    李牧再次画饼道。

    官僚队伍不能闲下来,军中将领同样不能丧失奋斗目标。

    都护府这种机构,本身就是为扩张设立的。

    以汉唐为例,都护府一直都在对外扩张的最前线。

    官军自带干粮上战场,还能够那么能打,主要是朝廷懂得分享利益。

    相比现在来说,古代的军功封赏,那才叫大方。

    斩杀敌军首级,朝廷赏赐的土地,都是以顷为单位。

    在这一制度下,汉唐才能迅速对外扩张,打出万里山河。

    随着文官集团的崛起,分蛋糕的人群数量不断增加,利益就渐渐不够分了。

    没有话语权的基层官兵,成为了最大受害者,率先被踢下桌子。

    士卒参战的收益降低了,作战积极性也随之下降。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