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一十章、战略应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一十章、战略应对 (第1/3页)

    “陛下,汉水侯路途遥远,赶不上勤王大战,那就先放弃中原战场,调舞阳侯回京主持大局。

    从南直隶到京师,不过两千多里地。

    如果速度足够快,有机会赶在北虏围困京师之前抵达战场。

    江南总督衙门下辖五镇精锐,加上北方的各省的军队,也能够凑出三十万大军来。

    就算无法击败北虏,暂时拖住他们的脚步,总是能够做到的。

    等成国公、镇远侯的援兵抵达,再和北虏决战便是。”

    吏部尚书岳铭宇顺势提议道。

    北虏这个威胁,困扰大虞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大家对北虏的忍耐,早就到了极限。

    只不过劳师远征,进入草原同敌军决战,需要承担的风险太大。

    纵使侥幸获胜,战争也会旷日持久。

    草原上用步兵打骑兵,就没有全歼的可能,敌人完全可以和官军兜圈子。

    先帝朝时期,大家还敢谋划一二,到了永宁朝直接熄灭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

    内部问题就够发麻的,再花费大量的钱粮,到草原上和北虏打持久战,大虞根本耗不起。

    现在情况发生变化,北虏主力再一次深入大虞境内。

    本土作战,战场是有利于虞军的。

    上一次仓促应战,都打出了济南大捷。

    这一次提前有准备,怎么也能咬下敌人一块肉来,让北虏知道厉害。

    既然汉水侯赶不上,那就让距离最近的舞阳侯上。

    都是大虞名将,想来军事水平,也不会相差太多。

    “不妥!”

    “岳大人,你看问题太简单了。

    舞阳侯所部一旦倾巢而出,那么糜烂的就不光是中原,就连南直隶也要遭殃。

    上一次就是因为勤王,才导致南京沦陷的。

    如果把江南地区的军队抽调一空,叛军挥师南下,谁能够阻挡?

    陛下,为了确保东南稳定,舞阳侯万万不可轻动!”

    徐文岳急忙阻止道。

    内心深处,他已经忍不住怒骂猪队友。

    集结三十万大军,把叛军挡在顺天府之外,听起来似乎不错。

    到了实际操作中,没有任何可行性。

    北方最能打的辽东镇,能过来勤王,都是给面子。

    指望这些人拼命,纯粹是做梦。

    最强的骑兵军团不出力,那就只能让江南兵和京营死扛北虏的进攻。

    单纯固守某地,肯定没有问题。

    怎奈朝廷要求太高,要把北虏挡在顺天府之外,保障京师的安全。

    一旦主帅心里有了顾忌,那就是战场上最明显的破绽,很容易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换成汉水侯过来指挥,或许有一线希望。

    让舞阳侯担任统帅,徐文岳可信不过。

    他和舞阳侯打过交道的,非常清楚对方的军事能力,同自己也就半斤八两。

    能够成为“名将”,那完全是吹出来的。

    留在地方上欺负叛军还凑合,打这种逆风局,纯粹就是送人头。

    “徐阁老,你太过保守了。

    活跃在河南大小叛军,足有十几支之多,相互之间互不隶属。

    论起威胁性,远不如之前的白莲教叛军。

    留下两镇兵马,足以把他们挡住。

    让成国公派出一支先头部队,同舞阳侯一起行动,就能补上兵力缺口。

    至于大军后勤问题,完全可以交给地方巡抚衙门负责。

    在朝廷的教化下,辽东镇已经迷途知返。

    到时候两军合力,足有十几万精锐,完全可以和北虏碰一碰。”

    兵部尚书罗泽风当即反驳道。

    这或许不是最好的策略,却是兵部能够拿出的最佳方案。

    皇帝和百官要求把北虏挡在顺天府之外,除了撮合舞阳侯所部和辽东镇联手外,兵部别无他法。

    一旦北虏兵临城下,就是他这位兵部尚书的末日。

    风险再高,他也只能赌一把。

    希望于舞阳侯如传闻中一样厉害,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罗尚书,你该不会被辽东镇那帮家伙灌了迷魂汤,就不知所谓了吧!

    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迷途知返上,不如期待天降陨石砸死北虏。”

    徐文岳没好气的说道。

    离开朝堂多年,他在朝的话语权明显下降。

    如果是搁在几年前,他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六部尚书绝对不敢跳出来反驳。

    就算打擂台,也是其他阁臣下场同他辩论。

    现在倒好,兵部尚书都不买他的账了。

    更糟糕的是这位罗尚书,还是清流党人。

    虽然不是核心成员,那也是清流派出力推上去的。

    摆明就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他,清流领袖充当精神领袖即可,不需要他到处指手画脚。

    如果是普通政务,暂时做出退让,也不算什么。

    可涉及到帝国命运,徐文岳根本没法退。

    理智告诉他,如果这次赌输了,大虞就危险了。

    作为辅政大臣,他不能看着帝国滑向深渊。

    “徐阁老,北虏马上兵临城下,甭管什么办法都得试一试。

    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要不了多久,敌人又会再一次兵围京师。

    上一次敌人没有做好攻城准备,这一次可就难说。

    在进攻高句丽的时候,北虏积累了不少攻城经验,攻坚能力应该提高了不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