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二十一章、朝会上的混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二十一章、朝会上的混战 (第2/3页)

  从鞑靼一族崛起至今,最关键的几次战役,全是在虞朝官员帮助下打赢的。

    只不过这些事实,虞朝士大夫们肯定不会承认。

    对自己的拖后腿行为,他们有一万种理由推卸责任。

    “你说的不错,虞人最擅长内斗。

    现在没有机会,不等于未来没有机会。

    没准哪天,他们就自己把机会送了过来。

    传令下去,取消对大虞京师的进攻计划,牵制住京中和通州的虞军即可。

    其余人都放开手脚去劫掠,这一次不光要抢,还要烧毁虞人的房屋,让更多的虞人流离失所。

    必要的时候,可以释放一部分虞军俘虏,让他们带着这些流民和大虞皇帝对着干。”

    呼格吉勒大笑说道。

    虞朝叛军,一直都是他们的战略盟友。

    现在这些盟友死的差不多了,仅剩下的中原义军,根本成不了气候。

    那就没有盟友自己造。

    制造几百万,甚至更多的难民出来。

    这么庞大的群体,丧失了生存资源,闹起来的破坏力,绝对够大虞朝廷喝一壶。

    ……

    京师,太和殿。

    早朝刚刚开始,大殿内的气氛就凝重起来。

    看了一夜奏折的永宁帝,此刻上下眼皮还在打架,全靠意志力撑着来上朝。

    最近几天,京中局势不断风云变幻。

    先是严密封锁的消息,被人外戚捅到了太后跟前。

    三天皇宫中,还上演了母子对峙局,场面一度失控。

    如果不是太后晕倒,永宁帝差点儿,被逼去跪太庙。

    看似逃过一劫,实际上得不偿失。

    三天刚和太后闹翻,前天京中就传出皇帝不孝,把太后气晕的消息。

    消息能这么快传出去,有能量这么干的势力,本来就没几家。

    为了平息舆论,昨天厂卫大举出动抓人,想要追查幕后黑手,结果在执行过程中,遭到京中多个衙门的抵制。

    舆论不仅没有平息,反而闹的满城风雨。

    从闽浙赶来的勤王大军,在政治上呼应了京中勋贵、外戚,要求朝廷诛杀奸臣。

    看那架势,仿佛朝廷不动手,他们就要清君侧一般。

    见火烧到了自己身上,恼怒之后,永宁帝也怂了。

    为了缓解自身的压力,永宁帝暗示朝政大员主动辞职,为此前的事负责。

    只不过他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一众文官高层并不买账。

    政治上有些锅可以背,有些锅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沾。

    勋贵和外戚们群情激奋,此刻出来背锅承担责任,非得被这些人生撕了不可。

    身居高位尚且有一搏之力,一旦丢官去职,搞不好全族都得跟着下地狱。

    参考永宁帝以往的作风,他们如果丧失了价值,很难得到庇护。

    没有皇帝庇护,那些死了儿子的勋贵,绝对干得出灭仇人满门的事。

    文官们都不认为昌平之战是自己的责任,才有了今天这场朝会一开场,气氛就格外不对。

    “诸位爱卿,就没有什么,想说的么?”

    永宁帝忍不住提醒道。

    事情闹的这么大,肯定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才能平息受害者家属的怒火。

    大家都没责任,那就成了他这位皇帝的责任。

    毕竟,出兵圣旨是他下达的,还是一连下了好几道。

    勋贵们直接对号入座,舞阳侯成了大虞版的岳飞,而他成了昏君赵构。

    现在就差“秦桧”、“万俟卨”、“张俊”、“罗汝楫”、“王氏”等人,还没有对应上。

    想起民间编排的段子,永宁帝就欲哭无泪。

    天地良心,他真没想坑害舞阳侯。

    就算忌惮勋贵势大,要出手削弱,他也不可能挑自己的舅舅下手。

    解释没有意义,死了人的家属,最初只是记恨引发这一切的文官。

    在他的骚操作之下,成功为自己拉来了仇恨,不少勋贵连他这位皇帝,也一并给记恨上了。

    京中勋贵群龙无首,各家除了抱团讨要公道外,私下里都是各行其是。

    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顾群大局,个别怒火上头的灵机一动,就造成了现在的尴尬局面。

    局势发展到这一步,皇帝、勋贵、文官都下不了台,只能硬着头皮上。

    “陛下,北虏围困京师,当加强京中防御,以防敌军攻城。”

    徐文岳面不改色的回应道。

    对皇帝投来的目光,他选择了视而不见。

    其他事情,让他背锅,也就背了。

    辅政大臣的底子厚,些许小事动摇不了根基,但是这次不行。

    勋贵们没指名道姓,说他是奸臣,自己就更不能承认。

    皇帝想要他带头辞职,为此事负责,那是不可能的。

    就算辞官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