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明艳动人的仙子 (第1/3页)
正阳门外,京营演武场。
秋风肃杀,熹微晨光下,五千轻骑将士列阵严待,大纛旌旗猎猎作响。
空气中弥漫着铁器与皮革的混杂味道,映衬了此时将士们的沉重心情。
在晋商的鼎力相助之下,誓师大会得以提前举行。
高台上,遍插龙旗,冷风袭过,宛如弓弦绷紧。
文武百官尽皆观礼,台上则是只坐了三人。
其一是大皇子刘安,因隆祐帝龙体未愈,代父主持大典。
其二是三皇子刘昀,在台前观摩。
两位皇子中央的,便是定国公岳凌。
一身玄色蟒袍戎装,腰悬他那昭示着天家恩典的天子佩剑,目沉如渊。
台下两侧,便按照文武官衔来排列,与朝会的次序大致相当。
吉时已至,在内务府大总管夏守忠敲响铜锣后,刘安身披亲王冕服,手持玉圭,作为主礼人立于高台中央。
多日来操持朝事,如今的他已不必竭力维持威仪,面色平静如常,但眼底深处还是流露出一抹炙热。
如此精兵,要被二弟掌控,对他来说着实是不想看到的局面。
但大势所趋,他不得不交出虎符。
扫过黑压压的军阵,刘安的目光最终落在了二弟刘毅的脸上。
举起酒樽,刘安朗声念道:“赫赫中原,天命煌煌!今本王奉皇父敕命,告于昊天厚土。”
“逆酋建奴,僭犯边关,戮我黎庶,裂我山河。此獠十载积恶,天地厌之!”
“尔等皆大昌虎贲,执锐披坚。此去辽东千里,当以敌酋首级祭军旗!”
“凡斩将夺旗者,爵禄列于丹书;忠勇殉国者,英名铸于钟鼎!”
“请大都督,定国公岳凌,践行王师,壮哉声势!”
倏然转身,刘安放低姿态,请岳凌上前。
岳凌持剑上前,立在刘安身前半步。
无需似刘安那般沉气扬声,黄钟大吕般的嗓音,便已穿透了风声鼓角,落在每一位将士的耳畔。
“将士们!北疆烽烟再起,虏骑觊觎我山河!圣心忧劳,社稷悬危!今,二皇子殿下膺承天命,代天巡狩,统帅三军,克日北征!”
岳凌的目光宛若实质,刮在每一人脸上,带着万钧威压,“此去关山万里,刀锋饮血!尔等所持者,乃天子剑所授之权!所护者,乃祖宗所遗之土!所卫者,乃父母妻儿所居之家!”
“待凯旋之日,本都督亲为尔等,贺功!”
在震天的喊杀声中,二皇子刘毅一步步迈上高台,立在大皇子刘安面前,双目圆瞪。
刘安取过礼官托盘中的统帅虎符,递出之后,压低声音,关切道:“二弟此去,身系国运,千斤重担,非同儿戏。望你善自珍重,莫负父皇倚重,时刻不忘京中亦有殷殷期盼。”
字字珠玑,仿佛银针刺来,刘毅眼神微眯,毫无惧色,反而浮起一抹锐气逼人的笑意,声音清朗,刻意让高台周遭近臣都能听清。
“皇兄挂心了!臣弟此去,定当犁庭扫穴,不负父皇厚望,不负朝廷重托!京畿有皇兄坐镇,又有定国公这等砥柱之臣辅佐,内外安如磐石!皇兄只管安心便是!”
可一提及了定国公,刘毅也是有意提醒着,“莫要想耍花招,定国公在京城没人能翻得起浪花。”
话语中所含锋芒,不言而喻。
尤其刘安闻言,脸色仿佛一滞,递交出虎符的手,却没立即松手和刘毅握在了一处。
刘毅暗暗用力拉扯虎符,刘安也微微皱眉,暗中加力。
尽管刘安身宽体胖,但也不如锤炼过筋骨的刘毅,被他扯了个趔趄。
二人之间的较劲,不单单被岳凌看在眼里,临近看台的水溶,忠顺亲王,柴朴,东方治等近臣,尽皆看得清清楚楚。
有人摇头叹息,有人目光如炬,心思便都各异。
冗长的礼仪接近尾声,凝滞的气氛也减缓。
勋贵文臣们饮茶交谈,目送着大军远行。
刘安亲自擂鼓助威,送大军开拔。
台前便只剩下岳凌与三皇子刘昀二人。
先前,岳凌早就对京城中的局势有所猜忌。
据他的了解,虽说大皇子和二皇子是各有各的问题,但却都不是个草包,是有真才实学的。
两人如今已在台面上争斗,平日不显山不显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