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明顺暗谋 (第1/3页)
深秋之时,天色较往常更早地进入黑夜,宫宇灯盏逐渐被点亮,橘黄色的火光点点分布,照亮漆黑的皇宫。
宫内,灯火通明,张虞裹着外袍,慵懒躺于榻上,持卷默读。脸蛋清纯的小乔持木勺为张虞盛着鸡汤,热腾腾的雾气蒸腾而起,诱人的气味散于空气之中,令人食欲大开。
“陛下,天色不早了,今可要早点休息?”小乔怯声问道。
张虞目光移到勾人的脸蛋上,淡笑说道:“不急,容朕读完此卷!”
“诺!”
小乔默默至侧席等候。
张虞心思不受女色干扰,继续将心思沉入崔寔所著的《政论》。
崔寔,字子真,涿郡安平人,乃隋唐富有盛名的博陵崔氏子弟。
少年时,因父亲早亡之故,崔寔变卖家田,以贩酒为生。因身怀才略,在汉桓帝时期,崔寔被三公征辟,任命为议郎。时依东汉政局之弊,崔寔上疏数十条,名为《政论》,惜朝廷不能用。
崔寔升迁五原太守,教授百姓耕作、纺织,令百姓免寒苦之害。时胡虏连入云中、朔方,杀略吏民,崔寔修筑烽火台,厉兵秣马,令胡不敢入掠,政绩显著于边塞。
之后因是为梁冀故吏,崔寔陷入政治动荡,被免官多年。又因母亲病逝丁忧,崔寔失去再次出仕的机会,最终病逝于家中。
崔寔官职虽说不高,但所著政《政论》《四民月令》颇是出名,故流传于世。
张虞一统河北后,幽州州郡依照政令,向中央上呈境内文士、大儒所著图书,其中涿郡图书便包含崔寔所著二书。
今张虞畅读崔寔《政论》,可以说是大有裨益。
崔寔针对汉桓帝时期的政治格局,大概可以总结出三大弊政,一为奢糜,二为吏治,三为边患,并有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
如安葬奢靡之风盛行,士民互相攀比,社会风俗将会败坏,并且会让农桑荒废。故需制度改革与严刑重罚以改善风俗,令百姓节约消费,用于储蓄。
关于吏治,崔寔揭露基层官吏收入微薄,故常常会有贪污受贿之事发生,故提高基层官吏俸禄,并加以严惩。
另外,崔寔认为官吏频繁调动,将缺乏长期治理的想法,常会颁布急功近利的政策。故需严格加强考核,并让地方官吏长期任职。
至于边患,崔寔强调边郡之弊在于边郡贫瘠,军备涣散,故需迁内地之民实边,并加强兵马操练,增强边郡的实力,方能令胡人难为祸患。
除以上政见外,崔寔抑商重农。他认为农业利润薄,而商业得利多,因此百姓会在商业的诱惑下,弃农而从商。然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覆,此为国家之毒瘤。
以上见之见解,张虞虽不能说一一认可,但有不少观点与之相同,尤其是在边患上。
东汉时期,中原州郡人口殷实,而关西、边疆地区人口单薄。如能迁民实边,不仅能减缓内地的人田矛盾,还能增强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