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六十六章分封利弊,诸国戍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六十六章分封利弊,诸国戍边 (第1/3页)

    纵观历代王朝,在制度设计上,张虞最佩服者莫过于刘邦。

    在刘邦称帝之后,汉帝国所面临的局势很差,几乎是看不到有两百年国祚的可能性。其中关键在于刘邦在有生之年,将齐、吴、赵等关东诸国收归中央,再封于刘氏宗亲的操作,极大强化了汉帝国抗风险的实力。

    莫看汉景帝时期出现了七国之乱,但正是因关东诸侯国的存在,帮早期的汉帝国渡过两次危机。

    首先刘邦病逝后,吕后专政朝野,但因关东诸侯国的存在,让吕氏子弟大为忌惮;其次,汉文帝登基前后,虽有受到关东诸侯国窥探皇位的威胁,但因关东诸侯国的存在变相帮助汉文帝稳定朝政,让陈平、周勃等高祖老臣不敢放肆,最终一一被汉文帝解决。

    故概述刘邦的政治手段,可用封诸侯镇抚六国旧人,以勋贵阶级钳制关东诸侯王,并用关东诸侯威胁关内的勋贵,形成互相牵制的政治格局。

    关东诸侯为何不与勋贵阶级合作,只能说因为利益不同无法合作,勋贵们的利益维系于皇帝,而关东诸侯自有手下。如果关东诸侯入主关中,新、老两派系会因利益问题无法共处。

    如群臣迎汉文帝入长安,事先就有考虑汉文帝的背后势力,见文帝母族弱,及属下实力不强,方才选择迎奉汉文帝,以保证勋贵阶级自身的利益。

    而汉文帝深知利害,为了表现出自己人畜无害,前往长安时,一共才带了六人。且第一时间封赏勋贵功臣,以确保勋贵们的利益。

    因此如从结果来看,不得不佩服刘邦的政治平衡机制。如果无刘邦的政治平衡机制,一连串的政治危机下来,汉帝国怕不是很难活到两百年。

    反面例子如曹魏,无远图的曹操父子既未建立起勋贵阶级,又没有分封宗亲,反而严格限制宗亲,最终方有司马氏篡位。如果将司马家换到西汉早期,即便司马懿熬死所有人,但有关东诸侯国,司马家便不敢滋生取代曹魏野心,而是乖乖为曹氏打工。

    当然了,分封不是没有反例,西晋吸取曹魏限制宗亲的教训,大肆分封宗亲诸王。然司马炎不得分封之精髓,或是说司马炎对反叛之事深度担忧,不仅将宗亲分封至诸州,更是将宗亲分封到统治核心区,遂爆发了八王之乱。

    然西晋虽因分封而亡,但至少渡江建立了东晋,得以延续国祚百年,勉强达到了司马炎的目的,封建亲戚,以延续国祚。

    分封制与郡县制争议之大,千古以来持续存在。故当张虞决意启用分封制起,诸卿多有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