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不患寡而患不均 (第3/3页)
并成为太子太傅,教导太子哀帝。
哀帝登基后,西汉流民问题严重,大量人口为奴。因此师丹欲推行限田限奴的救急之策,希望缓解当时社会矛盾。然因得罪权贵阶级,其救急之策无疾而终。
限田限奴之策虽没在西汉推广开,但却在西晋得到施行。彼时西晋依照官爵限制田亩及奴隶,但因西晋政治昏庸,最终无法推广开。
西晋灭亡后,其政策思想被北朝所沿袭,甚至演变出均田制。唐建立以来,李世民吸取历代王朝的灭亡经验,在唐朝推行限田限奴之策,但因社会实际情况,最终渐渐被后继者抛弃。
故严格来说,有西汉灭亡的经验教训,历代王朝都希望通过政策缓解贫富矛盾。而今张虞分户收税,本质就是希望缓解贫富矛盾。
诸葛亮抚扇颔首,说道:“贫富之差不可逆,自汉兴以来,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故因民情而治下,如能令富人多出赋税,贫民不出乃至少出,不亦可乎?”
“师丹限田之政为良政,但因吏治污秽,上无革新之意,遂无疾而终。而今朝廷之政亦为良政,但欲推广至天下,非郡县官吏效力报国不能成!”
仲长统欣赏说道:“天下之国因明主良臣而兴,因愚主昏臣而衰。两汉之所以兴,皆因明君良臣效力。之所以亡,非失天命,乃因君臣宣淫,上下同恶。故孔明见识长远,吏治清则国兴,吏治浊则国亡。”
诸葛亮与仲长统之所以能有共同话题,根本在于二人有一致的政治理念,认为天下兴亡与天命没有任何关系,根本是在于人。明君良臣执政,吏治清明,将能延续国祚;愚主昏臣主朝,吏治败坏,则有亡国之忧。
诸葛亮笑了笑,说道:“公理才学出众,今下如能出仕,可任尚书令尔!”
“那孔明呢?”仲长统眨了眨眼睛,问道。
“当为丞相!”诸葛亮自信而道。
“哈哈!”
仲长统大笑几声,说道:“若是他人所说,统以为不过是张狂之辈。但若是孔明所言,统深以为然!”
因为婚事之故,诸葛亮从荆州来到长安。而至长安以来,诸葛亮见识到中国俊杰之多,诸葛亮大为惊叹。但惊叹为惊叹,诸葛亮却依旧自信认为,他能够官至丞相,辅佐张虞开创盛世。
饮酒正兴时,仲长统微醺说道:“孔明为超世之才,但统以为有一人或能与君较高下!”
“何人?”
“河东温县司马懿,其人聪明大略,刚断英杰。统与之相熟,孔明不知愿见否?”
“劳公理引荐!”
诸葛亮兴致大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