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七十五章 未在军中,朕却知必灭孙蜀(3/3)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七十五章 未在军中,朕却知必灭孙蜀(3/3) (第2/3页)

区。关中生产的秦川牛易于饲养,力役能力强,属于是非常优质的耕牛。

    秦国商鞅变法时,专门为牛设立机构,如太厩、中厩、宫厩等,另有牛长、皂者等职位,专门负责耕牛饲养,及一系列法规考核饲养情况。昔崔钧在西河郡培育的西河牛便是秦川牛。

    至于白河牛,顾名思义生活在南阳白河的黄牛,因体大力强,行走快速,适应性强而著名。南阳郡能在两汉崛起,并在后续历代中兴盛不衰,除了地理位置外,便是与盛产的白河牛有很大关系。

    刘秀起兵之初,所骑之牛大概便是白河牛。

    张虞问道:“丞相与尚书令有何见解?”

    “陛下,设立牧场饲养耕牛可行,但臣以为我朝或可借机推行牛籍制。”

    杜畿说道:“令地方郡县稽查辖区耕牛数目,载牛色、牙龄于案牍,标印记于牛身,以便有迹可循。依人籍记耕牛,岁岁可知耕牛之变化。另凭人籍与牛籍对照,可知人牛比!”

    “丞相以为如何?”张虞满意点头,问道。

    “杜令君博识广学,今设牛牧监及牛籍制,臣以为可行!”钟繇说道。

    为耕牛上户籍比人上户籍更简单,人或许会涉及赋税,而牛不涉及征税环节。

    张虞说道:“朕闻江南以刀耕火种为生,寡有牛耕之事。而江南如欲富庶,非丰富耕牛不可。故设牛牧监,及行牛籍制,需为江南而思虑,以备不时之需。”

    “诺!”

    相比北方以黄牛为耕牛,江南则是以水牛为耕牛。水牛在江南本身不多,但因三国割据及衣冠南渡带来了中原技术,于是水牛便借此繁殖与推广开。而水牛的普及直接促进了南方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能够同时耕作更多的田亩。

    因此想发展南方,不仅需向南方传播先进农耕技术,同时还要繁殖出大量水牛,方才能出现南方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现象,故今考虑到江南水牛算是为今后发展南方而做准备。

    “父皇,畜牧耕牛为长远之计,而今国中少牛何不寻方略,以解无牛之户之难!”张漳说道。

    闻言,张虞兴致顿生,问道:“莫非你有良计?”

    见大家看向自己,张漳顿时脸红,说道:“谈不上良计,仅是少年学习时,如有人暂缺笔墨,我会暂出借之。故天下有养牛之户,有未养牛之户,何不让养牛之户出借牛于无牛之户,而无牛之户以锄地为劳务偿还。”

    “至于无牛之户,家有壮丁者多锄地,老、弱者少锄地。由官府主持,令大族出借耕牛,并将出借计入考科学问之中,借牛者优先不借牛者。”

    此言一出,在场官吏纷纷点头,对张漳所献计策表示认同。

    “北地王少年睿智,此乃利国利民之策,今下如若施行,可缓解耕牛不足之难!”崔琰赞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