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心浮动 (第2/3页)
出巡吴县,带来的一场偶发的兵变。与顾雍相识了三十余载,孙权知道顾雍并非完全愚忠类型、类似是仪徐详一般的纯臣,但也是个识大体、懂进退的标准士人,比张昭要强很多。
刺王杀驾这种事情连张昭都不会做,就更别说顾雍了。
重要的是,若连顾雍都无法信任,那孙权还能信任哪些士人呢?
由此看来,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吴国临危,反倒重新启用了顾雍。
一月十二日,吴国,建业。
尚书台的众尚书和都城一众大小官吏,对顾公的起复自然是无比欢迎的。在他们眼中,这代表着皇帝认识到了自己对士人苛责路线的错误,并将此路线成功纠正回来。
而顾雍本人实在没有半点高兴或者欣喜的意思。
无他,吴国此刻面临的情况实在有些过于难看了。
尚书台中,一名中年佐吏入了顾雍书房之后躬身行礼。
“禀报顾公,葛天师传信到尚书台来,说想要见一见顾公。”
“葛天师见我作何?”顾雍刚刚反问出一句,忽地在脑中又想起十二月末孙权自丹徒回返建业,自己在码头上奉命押运葛玄,葛玄意味深长的看自己的那一眼了。
后汉的官方学术是经学,所有人都要学,只有或多或少的区别,不存在不学经之人。
而经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易学。
袁绍所在的汝南袁氏以治《孟氏易》起家,而灾异、谶纬等说故而在士族之中广为流行。大魏经由曹操、曹丕、曹睿三代的持续打压,这些谶纬灾异之言已经完全离开了经学教育与主流学术的范畴。到了太和年间,王肃又在曹睿的完全支持下将自己的王学全面推开。连郑玄的学说都打的溃不成军,又何论这种比郑学还要腐旧的谶纬灾异呢?
而吴国的孙权也好、蜀国的刘备、诸葛亮也罢,似乎都对经学缺乏兴趣,更关注实际的治国手段,对确立官方学说半点动作都没有,都沿袭了汉时的传统。
吴蜀之地依旧是旧经学的藏身之地。
顾雍是一名六旬老者,他的授业之师是后汉大儒蔡邕。简而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