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降与不降 (第2/3页)
头,对如何整治攻克的吴地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方案。这个方案只限于内阁四人,与枢密院、尚书台负责之人,以及曹真、陈群二人知晓。
根本思想是曹睿提出来的。
曹睿在军议之上明白指出,孙权统治下的吴国,一个重要的失败之处,就是没能处理好与吴地士族和吴地将门之间的关系,导致军事行动和内部人事,常常被诸将和士人们所裹挟,严重拖累了孙权治下的发展。
当然,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这是孙权遇到的麻烦,也是孙权执政的根基和依仗。这是孙权的基本盘,而不是大魏的基本盘。
曹睿指出,在用武力接管吴地之后,必须在吴地实行扩大版本的三互法,即吴国旧地籍贯、或者曾在吴国为官之人,在局势安定后不得在吴国旧地担任五百石以上的职位。
认真来看,这其实是一个要全面打散吴国旧统治阶层的制度。五百石为县长,六百石为县令。也就是说,从西陵到吴郡,北到武昌、南到日南的地区,这些地方的所有县长、县令、曲长、司马、都尉、太守、州刺史等算得上名号的职位,都不能由吴国旧地籍贯之人担任,必须从大魏原本统治之地派人委任。
这些官职衍生出来的低级官职,更是庞大到了天量。
对于曹睿这个大魏皇帝来说,这是全面粉碎吴国士族和旧将残余势力的一场变革。有了这么大一块新鲜且无阻碍的地盘,政治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变革才能肆意为之。
打下来的地盘,才能真正放心消化。
而那些吴国旧地籍贯的士人、官员和武将,当然也不是给他们的前途都判上了死刑。天下如此之大,魏国原本官员向南入驻吴国之地,他们亦可以从中择优到北面任官,并不是绝路嘛!
这是一件极其符合曹睿和大魏整体利益的事情。
这么大的一个官职和军职的缺口,毫无疑问,大魏积压了这么多年的太学郎、各种郎中,还有近十年来立下军功的无数基层军官,都好安排位置了。而且这其中的操作空间,足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