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撕葱 (第2/3页)
哈哈笑道,随即感慨道:“不过你还真是心细,确实是这么个理儿,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一点小事都能被放大。你放心,这私人飞机的事儿我肯定会低调的,我也不是那咋咋呼呼的人……”
“那我就放心了。”
本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老赵终归是没躲过。
几天后,张辰正在看拍摄计划的时候,助理突然敲门进来:“老板,你看一下热搜~”
张辰打开电脑,微博排第一的赫然是“赵苯山私人飞机”几个关键字。
后面还跟着一个鲜红的“爆”字,张辰心里忍不住叹了口气。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赵苯山不显摆,可不代表他的徒弟们不显摆。
有人拍了飞机的照发到了微博上,然后引起了轩然大波。
点进热搜词条,里面的讨论早已炸开了锅。
评论区里,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像一锅沸腾的开水。
有人说:“这得花多少钱啊?明星真是赚钱容易,普通人一辈子都赚不到这么多,人家却能买个飞机当玩具。”
还有人质疑:“这么有钱,为什么不捐献给山区孩子,知道我们国家还有多少人吃不饱穿不暖吗?”
也有少数支持者辩解:“人家自己赚的钱,想买啥买啥,管得着吗?”
可这话刚发出去,就被一堆反驳淹没:“赚的钱也得考虑社会影响吧?这么张扬,不怕带坏风气?”
更有甚者,翻出了赵苯山之前的一些言论,断章取义地进行攻击,说他“言行不一”“虚伪”。
除了网友,各路媒体也纷纷跟进报道。
有的媒体只是客观陈述了赵苯山购买私人飞机的事实,以及私人飞机的大致价格和用途。
有的媒体则开始深挖背后的故事,分析明星购买私人飞机的利弊,字里行间却透着对赵苯山“过度奢华”的批评。
还有一些八卦媒体,更是捕风捉影,编造出一些无中生有的消息,说赵苯山买私人飞机是为了“彰显身份”“耍大牌”,甚至还把他和其他明星进行对比,暗讽他“虚荣心强”。
一时间,无论是纸质媒体、电视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在讨论赵苯山买私人飞机的事,各种声音铺天盖地,压得人喘不过气。
其实,赵苯山并不是国内第一个购买私人飞机的人。
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企业家、富豪购买了私人飞机,用于商务出行或者个人旅行。
可那些人购买私人飞机时,并没有引起这么大的轰动,也没有受到这么多的非议。
而赵苯山,仅仅因为他是名人,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小品演员,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有人说:“就是因为他是公众人物,所以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应该低调行事。他这样做,就是不考虑公众的感受。”
也有人觉得不公平:“凭什么企业家买私人飞机就没人说,明星买就这么多人指责?这不是双重标准吗?”
可无论怎么说,赵苯山已经被卷入了这场舆论风波之中,难以脱身。
就在舆论愈演愈烈的时候,王撕葱突然发了一条微博,直接把矛头对准了赵苯山。
微博内容很炸裂:“赵苯山是个耍彪的农民,不管他有多少钱他永远是个农民。他买飞机就是为了装逼……”
这条微博一发出,瞬间就引发了更大的轰动。
王撕葱是谁,万达公子,微博知名大V,以大胆直言闻名。
通常而言,微博上的大 V们大多谨言慎行,尤其是涉及到娱乐圈的名人时,更是不会轻易发表攻击性言论,生怕惹祸上身。
可王撕葱不一样,他作为大 V中的大 V,不仅身家显赫,而且向来口无遮拦,这次更是成了火力凶猛的重炮手,直接对赵苯山发难。
对此景象,不少人又提出了“有钱任性”的解释框架,觉得王撕葱就是因为有钱有势,所以才敢这么肆无忌惮地批评别人。
可仔细想想,任性跟喜欢对娱乐圈中人发难,又是两码事。王撕葱之前也批评过不少娱乐圈的明星,但大多是因为那些明星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性的行为。
而这次,他对赵苯山的批评,更多的是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嘲讽,这让很多人觉得不舒服。
有人说:“王撕葱自己也很张扬,凭什么说别人?”
也有人觉得:“他就是想靠批评名人来博眼球,增加自己的关注度。”
不管大家怎么看,王撕葱的这条微博,无疑是给赵苯山的舆论风波又添了一把火,让他的处境更加艰难。
在王校长说完这句话之后,很多网友都纷纷留言表示了自己的不满,将“农民”当作一种贬义词确实不合适,王校长在这件事之后也没有发表过其他的相关评论。
说实话,与其说王校长是在贬低“农民”形象,倒不如说,他是在表示赵苯山“土”,像是个暴发户。
实际上,从出道至今,赵苯山就没有走过时尚风格,不管是小品还是电视剧,都充满了乡土气息,显得非常亲民。
这次争议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他所购买的私人飞机。
私人飞机和他在公众面前表现的形象确实有些冲突,但形象毕竟是形象,饰演的角色平凡并不代表着自己也要活得普通。
他通过自己努力赚来的钱财,自然可以由自己决定使用用途。
……
赵苯山坐在工作室的真皮沙发上,手里端着茶杯,却一点没有要喝的意思——杯里的茶水早已凉透,就像他此刻的心情。
面前散落的报纸上,“赵苯山私人飞机炫富”“农民出身忘本”的标题格外刺眼,他深吸一口气,接过助理递来的手机镜头,深深的叹了口气。
“各位乡亲,各位关注我的朋友,今天跟大家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他准备录一段视频来为自己澄清一下,这还是他女儿教他的。
他的东北口音透过镜头传来,带着几分沙哑,“我买这飞机真不是为了摆阔,纯粹是工作逼的。
你们看,我这半年跑了二十多个城市,带徒弟下基层、演小品,每次随行的有保镖,助理,还有我那些徒弟,最少十几号。
之前坐民航,光值机、托运行李就得耗小半天,赶上赶场的时候,误机都是常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