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32章 国庆日,双线开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632章 国庆日,双线开花 (第3/3页)

了自信,语气里也满是从容:“怕什么?《大地震》是灾难剧情片,讲的是家国情怀、人性重量;

    我们《孤岛惊魂》是惊悚片,拍的是年轻人群喜欢的悬疑刺激,这就像正餐和零食,受众完全不一样,哪来的竞争?”

    他说着侧身让了让,身后的主演们正好走过来,穿着亮片礼服的女演员们一出现,记者的镜头立刻转了方向,无论任何时候,雪白的吸引力都是非常强大的。

    只是,这雪白是不是也太……

    而且,几个女演员,每个人都这么大?

    难道这片子是卖肉的?

    记者们疑惑。

    刚才王常田说《大地震》和《孤岛惊魂》根本不是一个类型,不存在竞争。

    的确不是一个类型。

    这么说吧,

    《孤岛惊魂》的海报就是一艘船,船上几个女的惊慌失措,只要看过这张海报的人,你问他‘船上有几个人,几个男的几个女的’,完全不记得,大家记得的只有一片雪白。

    红毯环节走完,很快进入放映环节。

    光线传媒也学星辰娱乐,不搞虚的,直接上正片。

    周黎明坐在座位上,静静的等待电影开始。

    他是专业影评人,是光线传媒专门邀请的,他自己也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看名字像是惊悚片。

    《孤岛惊魂》并不是光线传媒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06年光线就投资过《伤城》,但却是光线传媒第一部主控投资的电影。

    这部电影象征着光线传媒正式踏足制作领域,周黎明也想看看光线传媒的眼光怎么样。

    他的期望不算高,只要和《黑暗侵袭》差不多的水平就可以了。

    作品影评人,电影开始之前,他一直默默提醒自己,待会一定要注意哪些点:

    故事的内核是什么?

    人物刻画如何?

    演员的演技有没有惊艳到他?

    导演有什么样的表达,有没有隐喻?

    电影是否映射了某种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影评人需要注意的,影评人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带着问题看电影。

    可整部电影看下来,周黎明有点傻眼。

    他不知道别人怎么样,但他整部电影看下来,一直到最后,他的笔记本上什么都没记下。

    不是他不想记,而是他不知道该记什么,因为他没看到作为影评人该记的那些点,没有,通通都没有~

    电影没有任何深刻的地方,但这又不是烂片,因为他从头到尾都看得很爽,而且回想整个剧情与细节时他挑不出太大的毛病。

    这……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周黎明有些汗颜,我可是专业的影评人啊,怎么在观影途中会丧失思考能力呢?

    可细细回味之后,那些雪白,实在是好看~

    ……

    傍晚时,影评人的短评开始在网上冒头。

    “影坛观察者”的账号发了条动态:“《孤岛惊魂》:王景导演的‘视觉优先’尝试,海报噱头拉满,建议改称‘雪白惊魂’,但剧情悬浮如孤岛,惊悚桥段靠音效硬撑,人物单薄得像纸片——若不是首映礼够热闹,恐怕很难让人记住除‘雪白’外的任何内容。”

    “影坛先锋”账号也发了条动态:“电影已看,这电影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前半段雪白,后半段惊悚+雪白。”

    底下的评论里,有人附和“看完只记得比基尼”,也有人调侃“还好跟《大地震》不是一个类型,不然这对比也太明显了”。

    钟丽芳把手机揣回兜里时,数据组刚发来《大地震》的实时排片——全国影院给出了 35%的排片占比,比《孤岛惊魂》的 22%高出一截。

    她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突然觉得王常田的“无竞争”说辞没说错:

    当《大地震》在银幕上重现唐山老胡同的烟火气时,《孤岛惊魂》正在用尖叫和雪白吸引年轻观众。

    当张一谋在看观众的反馈时,王常田在首映礼上接受掌声。

    两条平行线,各有各的方向,却在 10月 1日这天,共同拼成了电影市场的两面:一面是创作的重量,一面是商业的热闹。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