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欧洲剧变!毫无波澜,诺门罕战役的结束!(求订阅) (第2/3页)
诺门罕战役的知名度不低。
正是因为这场战役、导致日本军部再也没有提过“北上”战略。
而是坚定的选择了南下。
也正是因为他们偷袭了珍珠港,才让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工业国美国加入了二战盟军阵营。
从日本人的视角来看。
关东军兵力雄厚。
且因为动员充分的缘故,战斗力较为强横。
和苏联人在诺门罕地区,摩擦不断。
最后演变成了一场边境战争。
实际上是日本人的刻意为之。
东京方面判断。
苏联人正在备战欧洲。
且因为斯大林进行内部大清洗的缘故。
苏联军队之中优秀的军官基本上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一些影响。
甚至其中还有不少人遭到了枪毙。
更重要的一点。
日本人无比重视后勤。
关东军掌控着铁路线。
到诺门罕才不到两百公里。
而苏联人如果补给前线的话,需要八百公里的路程。
苏联如果想要争夺诺门罕地区的话。
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行。
日军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才会义无反顾的和苏联人进行交战。
然而。
日本人却低估了苏联人的决心。
为了打好这场战斗。
斯大林从白俄罗斯调来了朱可夫。
飞到了诺门罕前线掌握了苏军的指挥权。
不仅如此。
斯大林还抽调了相应的空军司令、炮兵司令、以及装甲兵司令都派到了诺门罕前线。
这个架势、基本上和他本人到场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指挥阵容是相当的豪华。
朱可夫不仅仅又调来了三个步兵师一个坦克旅。
还调来了大量的炮兵。
从空军部队之中抽调了大量的优秀飞行员以支持前线战场。
仅仅只是开战一个星期。
小日本的空军就被打的落花流水。
在朱可夫的指挥之下,苏军坦克群英勇无比的向日军这地冲锋。
几百门重炮、以及航空兵部队的掩护之下。
日军率先被打崩溃的是同样的坦克部队。
他们的小坦克面对苏联人的快速坦克基本上没有多少的招架之力。
然而就是这样的战斗。
双方的战损比颇为难堪。
日军在七月份的时候具备兵力优势。
7月初在哈拉哈河沿岸进攻的日军是21953人+满洲军2000人
苏联军队则是:苏军9000人+外蒙两个骑兵军4800人。
八月份苏联军队开始具备兵力优势。
双方的兵力基本上持平。
苏联编制人数五万一千人,实际参战人数在四万人左右。
但值得一提的是。
苏联的坦克数量、飞机数量,以及火炮数量都是日军的两倍及以上。
就这样的战斗。
苏联九千人阵亡、一万五千人受伤。
损失了超过三百五十辆装甲车、二百五十架战机。
日方则是阵亡八千五百人、受伤八千七百人,损失三十辆坦克、一百八十架飞机。
至于伪满洲国的伤亡数字。
目前尚未有定论、根据日方一些人的回忆录来看的话。
伤亡人数在四千人以内居多,阵亡一千人。
总计伤亡两万两千人左右。
这么看下来的话。
双方的战损比相当的难看。
从纸面数据来看的话。
这应该是一场碾压局。
但。
朱可夫交出了一份差强人意的答卷。
不过。
从朱可夫回忆录之中的记载也不难看出。
苏联的伤亡主要原因是因为步兵师之中存在着大量的新兵。
至于装甲车坦克的损失。
则是和他们的使用策略有一定的关系。
苏军的装甲力量并非特别坚固,参战装备以BT坦克和BA装甲汽车为主。
同样也是薄皮坦克,37炮可以打穿的玩具。
当然了,日军九四式三十七毫米反坦克炮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战果。
并非是因为他们的反坦克武器装备数量足够。
恰恰相反。
他们的反坦克武器远远不足。
只不过苏联喜欢使用轻坦脱离步兵,猪突猛进。
而后遭到日军的一顿爆锤。
这种脑瘫一样的打法。
随着朱可夫的到来略有改善。
而后苏军在冬季战争的时候依旧犯同样的毛病。
战场上不是没出现第五机枪旅的费德洛夫中校,战场上抛下部队,自个逃跑等等情况。
苏联和日方的战损比在1:1.5这样子。
日军在装备大劣势的情况下,面对苏联人能够打成这个鬼样子。
也是侧面说明了日本陆军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
朱可夫也给予了很高评价,因为日军基层作战意志顽强,给苏军带来了不小伤亡。
这场战争。
得亏是日本人和苏联人打。
也正是因为忌惮苏联人。
在东北囤积了大量的兵力。
如果将这些坦克、飞机以及士兵运用在国内战场上的话。
不要说楚云飞这边的战线要全面崩溃,上太行,打游击。
常瑞元估摸着都要进行陪都保卫战。
单说这一点的话。
确实要感谢一下苏联人。
只不过,在常瑞元的视角来看的话。
尤其是其日记内的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