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加码;日方抗议,无能狂怒而已~!(求订阅) (第2/3页)
人冲锋枪技术.中国”罗斯福总统轻轻叩击着桌面,目光深邃。
他身旁的总统顾问霍普金斯以及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皆屏息凝神,等待着总统的决断。
马歇尔将军首先开口,语气带着几分凝重:“总统先生,史迪威将军的担忧不无道理。
如果苏联方面开始向中国大规模转让军事技术,长此以往,不仅可能改变远东地区的军事力量对比,更有可能影响到中国在战后对美苏两方的政策倾向。我们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霍普金斯亦补充道:“中国战场目前极为艰难,尤其是其后勤补给与民生问题,已到了非常严峻的时刻。
虽然取得了此次会战的胜利,但仰光港被毁,彻底修复至少还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滇缅公路运力有限,大后方因为旱灾的缘故粮食减产,物资匮乏,民众生活困苦。
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援助,山城政府的统治基础,确有可能发生动摇。”
罗斯福总统缓缓点了点头,他的目光扫过巨大的世界地图,最终停在了亚洲板块。
“先生们。”
罗斯福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坚持了数年之久。
他们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拖住了日本陆军数百万的主力,为我们在太平洋战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战略空间。
无论从道义还是从战略而言,我们都必须确保中国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坚定:“史迪威的建议是正确的。我们不仅要继续提供军事援助,更要立刻、大规模地增加对中国的民生援助!
我们要让中国人民感受到,美利坚合众国是他们最可靠、最坚定的盟友!”
罗斯福总统的目光扫向马歇尔与霍普金斯:“财政部、农业部、战争运输管理局,立刻协调行动。
第一,紧急调拨不少于五十万吨的面粉、五十万箱各式军用罐头、以及大量的压缩饼干、奶粉、维生素等应急食品,务必在最短时间内,通过一切可能的运输方式,送往中国后方,优先赈济受战火影响之民众及支撑前线军需。”
“第二,追加一批医疗物资援助,包括磺胺类药物、奎宁、手术器械、野战医院成套设备。
中国的士兵在流血,我们不能让他们因为缺医少药而倒下。”
“第三,责成战争生产委员会,研究向中国提供部分轻工业生产设备、农业机械、以及化肥生产技术的可能性,帮助他们恢复和发展后方生产,逐步实现民生物资的自给。”
罗斯福总统的眼中闪烁着政治家的睿智光芒:“我们要让常委员长和山城政府看到。
与美国合作,不仅能获得先进的武器装备,更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民生的帮助。
这种帮助,是苏联人目前难以给予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要将山城政府更紧密地团结在我们的周围,确保其在战后的世界格局中,坚定地站在我们这一边。”
“是!总统先生!”马歇尔与霍普金斯齐声应道。
夜,深了。
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内,大部分的办公室早已熄灯,唯有少数几个核心部门,如机要处、作战室等,依旧灯火通明。
在司令部一处偏僻的杂物间旁,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个穿着杂役服饰的瘦小身影,借着夜色的掩护,如同一只灵巧的耗子,悄无声息地贴着墙根移动。
他叫田中浩,代号“樱十三”,隶属于日本华北方面军情报部特高课,是一名潜伏在二战区内部多年的资深间谍。
平日里,他以一个勤杂工的身份作为掩护,利用职务之便,搜集各类情报。
今夜,他冒险潜入此处,是因为收到了一份来自上线“野菊”的死命令。
不惜一切代价,查明近日苏联代表团与二战区高层秘密会谈之具体内容。
“野菊”的指令中特别提到,此次会谈可能涉及重要的军事技术合作,事关重大,务必探明。
田中浩屏住呼吸,耳朵紧贴着机要处外一扇虚掩的窗户缝隙。里面隐约传来打字机的声音和低低的交谈声。
他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角度,试图从那狭窄的缝隙中窥探一二。
良久,机会终于来了。
一名机要员似乎是去倒水,起身离开了座位,桌面上赫然放着一份尚未归档的电文底稿。
田中浩的心脏猛地一缩,他认得那种特定颜色的纸张和格式,那是二战区与外部势力进行重要联络时才会使用的特级密电。
他迅速从怀中掏出一个微型相机,那是特高课最新配发的窃照利器,只有火柴盒大小,快门声音极轻。
“咔嚓.咔嚓”
借着窗内透出的微弱灯光,田中浩以极快的速度,对准那份电文底稿,连续拍摄了数张。
尽管角度刁钻,光线不足。
但他相信,以特高课的技术,足以从中辨认出关键信息。
得手之后,田中浩不敢有丝毫停留,如同鬼魅般迅速消失在夜色之中。
第二天下午。
这些经过特殊渠道传递的照片,便出现在了华北日军情报部部长的案头。
当情报破译专家将照片上的模糊字迹一点点还原。
当“PPS43冲锋枪”、“技术图纸转让”、“苏联援助”这些刺眼的字眼清晰呈现时,整个情报部都为之震动!
“八嘎!中国人竟然和苏俄达成了如此重要的军事技术合作!”
情报部长脸色铁青,一拳砸在桌上,“立刻将此情报以最高密级,上报大本营及外务省!
同时,密切关注二战区及苏俄方面之一切动向!”
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层层上报。
很快便摆在了日本内阁高层的案头。
东京,外务省。
外相东乡茂德看着这份来自华北的紧急情报,眉头紧锁。
中苏之间进行军事技术合作,尤其是在这个微妙的时刻,无疑触动了日本最为敏感的神经。
“苏俄人,这是要公然违背《苏日中立条约》的精神吗?”
一名外务省的高级官员愤然道,“他们难道忘记了,帝国在满洲边境,陈兵百万!就不怕引火烧身?”
东乡茂德沉吟片刻,冷声道:“苏俄人现在自顾不暇,正全力应对德国的攻势。
他们选择在这个时候与中国进行技术合作,无非是想借中国之手,在远东牵制我们的力量,同时换取他们急需的战略物资。
哼,的算盘,打得倒是精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