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三章 僵局与破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三章 僵局与破局 (第2/3页)

会绝不会通过,市政府也会质疑我们的专业能力。”

    “但如果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我们没看到的可能性呢?”沈白婕的眼神变得专注,那是一种猎手发现猎物踪迹时的锐利目光。

    她拿起笔,在白板的空白处写下:

    假设税负率28.7%为不可变前提

    问题转换为:如何在此条件下实现可接受回报?

    毕晨怔住了。这个思维转换如此简单,却又如此违反商业直觉。

    “你在提议接受这个不可接受的前提?”他难以置信。

    “我在提议先理解它,再决定是否真的不可接受。”沈白婕按下录音笔,“林薇,请把今早的税务分析报告再送一份进来。只要原始数据,不要结论。”

    等待的时间里,两人沉默地对视。那不是对抗,而是两种思维方式的无声交锋——一种是竭尽全力消除障碍,一种是学习与障碍共舞。

    报告送达后,沈白婕直接翻到附件中的政策条文,快速浏览着那些枯燥的法律术语。忽然,她的手指停在一行小字上。

    “毕晨,看这里。”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发现新大陆的兴奋,“关于文化地产配套的附加条款。”

    毕晨凑过去,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眼神逐渐亮了起来。

    “文化地产部分享受特殊税收待遇...”他喃喃自语,“但我们评估过,东区不具备发展文化地产的条件。”

    “因为我们理解的文化地产,仅仅是博物馆、画廊和剧院。”沈白婕快速检索着平板电脑中的资料,“但条款中对‘文化地产’的定义非常宽泛——包括创意市集、非遗工坊、甚至特色美食文化体验区。”

    她调出东区的人口结构分析:“这个区域居住着大量传统手工艺人,他们的技艺正在失传。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将他们迁出,而是为他们设计专门的区域...”

    “既保留社区文化特色,又符合政策优惠条件。”毕晨接上她的思路,呼吸微微急促,“但这样能产生的税收优惠足够弥补吗?”

    沈白婕已经在草稿纸上飞速计算:“单独看不够。但如果我们重新规划整个项目的价值链条——”

    她边写边解释,思路清晰得令人惊叹:

    将高税负的商业部分与享受优惠的***分有机结合;

    通过文化元素提升整体项目的品牌价值,从而提高租金和售价;

    利用政策允许的转移定价机制,在合法范围内优化税负;

    数字在白板上重新排列组合,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