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一份税务规划方案 (第2/3页)
个全新的计算体系。”沈白婕在白板上画出一个三角结构,“我们不需要分别申请文化项目、改造项目和试验项目的税收优惠,而是将整个东区项目申报为‘文化创新改造试验区’。”
税务总监猛地坐直身体:“这可能吗?政策允许这样解读?”
沈白婕从文件夹中取出一份文件的复印件:“这是三年前发布的《促进城市更新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附件三第七条明确规定了跨领域项目的认定标准。”
文件在众人手中传阅,那确实是一份被人遗忘的政策文件,连毕氏经验丰富的法务团队都忽略了它的存在。
“即使如此,”毕晨谨慎地提问,“这种认定能带来多大的税收优惠?”
沈白婕在白板上写下了一个数字:**41%**。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抽气声。
“这是综合减免幅度?”有人不敢相信地问。
“不,”沈白婕摇头,“这是有效税负率降低的幅度。”
她开始详细解释方案的架构:
首先,将项目重新定位为“城市文化创新试验区”,适用特殊税收体制;
其次,通过设立项目内部的文化产业孵化基金,将部分开发成本转化为可抵扣的文化投资;
最后,利用政策允许的加速折旧和亏损结转机制,优化前期的税负压力。
“但这需要极其复杂的法律架构支持。”毕晨的律师本能让他立即看到执行难点。
沈白婕从文件夹中取出第二份文件:“这是相应的法律架构草案,包括三层控股关系和内部交易定价机制。”
草案在律师手中传阅,他们的表情从怀疑逐渐变为震惊。
“这个架构...完美避开了反避税条款的监管范围。”首席法务顾问喃喃道,“它是如何做到的?”
沈白婕平静地回答:“因为它不是单纯的避税架构,而是符合政策导向的产业发展架构。区别在于,前者试图钻法律空子,后者则是政策鼓励的方向。”
毕晨一直沉默地听着,此刻终于开口:“节省规模?”
沈白婕与他目光相接,清晰地说出那个数字:“按项目全周期计算,直接税收成本减少一亿三千万。如果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再投资回报,实际效益接近两亿。”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这个数字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为什么现在才拿出来?”毕晨的问题直指核心。
沈白婕没有回避他的目光:“因为我需要确定,这个方案不会被滥用。直到我看到团队确实竭尽全力寻找合法解决方案,而不是寻求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