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15章 义诊三赢,方言家的周末活动(二合一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315章 义诊三赢,方言家的周末活动(二合一章) (第1/3页)

    现在王劲已经回到新加坡了,他老丈人前段时间也已经出院了。

    现在就只剩下留在京城的基金办公处,卫生部的李副部长专门给他们在西城区的卫生部单位里设立了一个办公室,就在霍代表那个“方言中医发展基金办公室”的旁边。

    当时建立的时候,王劲的老丈人就说过,基金通过设立多个子项目实现分层覆盖,包括了;

    方言应急救助,资助突发重病且无力支付费用的患者。

    方言爱心药房,补贴贫困地区药费差价。

    方言杏林讲坛,普及中医知识,培训基层医生。

    方言中医英才计划,也就是青年医师培养。

    这里面的项目其实就可以直接对应义诊的需求,比如物资,救助,培训所需要的花费,都可以从里面调用。

    义诊中发现的问题,如一些患者缺药、也就可通过基金长期项目持续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扩大救助范围,通过公益曝光强化社会声誉,也可以在即将到来的改开前,巩固中医的名声,甚至还可以通过培训赤脚医生的方式,再提高影响。

    让中医在民众中扩大影响力。

    不过在联系那边之前,方言先是联系了学校,主要是给管研究生三个班的岳美中教授说了这事儿。

    研究生班的课程本来就比较少,岔开三个班的课程,在京城附近的农村连续办一段时间的义诊,应该还是没问题。

    所以方言在说了自己的计划后,岳美中教授表示问题不大,就是义诊产生的相关费用到底是谁出?

    然后方言就说出了自己的计划,一部分由公司这边出,一部分由基金来出,学校里就出研究生班的人。

    方言对着电话那头的岳美中说道:

    “岳老您看,那些村子里的老乡,好多人一辈子没见过正经学校出来的中医,咱们去义诊,首先能帮他们解决‘看不上病’的问题,三个研究生班,平时上课学的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但纸上谈兵终究浅,义诊就是最好的实践课。”

    “而且这样能让中医公益看得见、摸得着,义诊刚好能把基金的几个子项目串起来,这对基金来说,不是单纯花钱,而是让每一分钱都花出价值。”

    说完方言顿了顿,说道:

    “岳老您比我清楚,这些年西医发展快,有些老乡觉得‘中医慢、中医不科学,义诊就是最好的‘活广告’,能让中医在改开前就把‘民心根基’扎得更稳。”

    “咱们学校出学生,不用花一分钱,却能拿到‘教学成果’和‘社会评价’两个好处。老百姓会说“首都中医药大学的学生真好,来村里免费看病”,这种口碑会吸引更多想学中医的年轻人报考,也能让学校在卫生部门那里多一份“公益贡献”的背书,后续申请科研项目、教学资源时更有优势。”

    “人家协和西医不也是每年都会出去一个月时间做义诊嘛,我们也该学学,虽然一个月有点久,但是三个班来来回回换着看病,半个月在这附近应该是没啥问题的。”

    “咱们公司出部分费用,基金出部分费用,学校出人力,这种“三方协作”模式能给其他单位做榜样,以后可能会有更多企业愿意跟学校合作搞公益,既帮学校减轻负担,也能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您也知道咱们现在京城周边的企业不少,都是侨商投资的。”

    “咱们这次要做出名堂来,后面合作就顺当了,大家都可以照着我们的模板来。”

    听到方言这话,电话那头的岳美中教授愣了两秒,才笑道:

    “哈哈哈……你这脑子转得快,考虑得也周全!这些年西医的器械、药品确实方便,有些老乡觉得扎针喝药慢,那还是因为他们没见过正儿八经的中医,等老乡们亲身体验到,针灸能当场止住牙疼,草药比西药便宜还能除根,自然会信中医、传中医了。”

    “你能想到拉上公司、基金,还考虑到给其他单位做榜样,这份格局不一般!以前学校搞公益,要么靠拨款,要么靠捐钱,总难长久。现在你这模式,学校出人力、企业出费用、基金做保障,既不用让学生饿着肚子去义诊,也不用让基金的钱花得不明不白,还能吸引侨商关注,不错不错,这事儿我举双手赞成!”

    “我这就去跟学校教务处打招呼,把三个班的课程岔开,确保每天都有学生能跟着去义诊。另外,我再叫上几个老中医,让他们跟着一起去!”

    这边的事儿说完,接下来方言又给老胡说了这事儿。

    作为方言接触过最喜欢打广告的男人,老胡听到这个提议后,当然是举双手同意了。

    还对着方言提议:

    “我看最好是在医疗箱上印上咱们公司,还有基金以及学校的联合义诊的字,让看病的人都看看。”

    “实在不行,我再弄一批搪瓷杯,上面印上字,顺手义诊就送出去。”

    方言听到后想了想说道:

    “这个……可能没啥用。”

    “为啥?”老胡惊讶道。

    方言说道:

    “乡下好多人都不认识字,印了也没啥用。”

    1978年的京城农村,文盲比例不低,尤其对中老年群体来说,不识字是很普遍的情况。

    那会儿虽然推行多年扫盲运动,不少青壮年通过夜校扫盲班认了些常用字,但京城周边的农村里,四五十岁以上的老乡,大多还是没上过正经学堂:

    有的是小时候家里穷供不起读书,有的是早年忙着种地、喂牲口,没工夫学认字;就算是年轻些的,也多是只认识自己名字、简单数字,能完整读明白“联合义诊”“基金”这类词的人,并不算多。

    真要是把公司、基金、学校的名字印在医疗箱或搪瓷杯上,多数老乡确实看不懂,顶多觉得“这杯子上有字,挺好看”,根本达不到“让人记住”的宣传效果。

    老胡听完这话,愣了愣才挠头笑:

    “嗨,我倒把这茬忘了!还是你想得细,这要是印了字没人认,白瞎了功夫不说,还显得咱们不接地气。”

    方言想了想说道:

    “也不是完全不能搞宣传,就是得换老乡能懂的法子。比如让跟着去的学生、老中医多跟老乡唠唠,说我们是首都中医药大学的,跟公司、基金一起来给大家免费看病’,嘴上说清楚,比印字管用;再比如送搪瓷杯的时候,顺口提一句‘这杯子是给您喝水的,以后有个头疼脑热,记得咱们城里来的中医能治’,这样既实在,也能让老乡他们记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