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57章 阿斯克勒药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57章 阿斯克勒药厂 (第2/3页)

他能找到一位具备公民身份的血亲,并表现出“愿意皈依”的态度,在血亲的担保下,他就不会被充当奴隶,成为了法律意义上的“未来罗马人”,政府会保护他们的财产,允许他们参加劳动生产,并给予他们一年的考虑时间。

    为了防止这些人携款外逃,当地政府采取了连坐制,要求他们以十户为单位,每天向本堂教士汇报情况,一人逃跑,全街为奴。

    由于穆斯林男人可以迎娶基督徒女性,且最多能娶四个妻子,这种政策在城市中的施行空间很大,涉及人员很多,这项工程由教士负责,他们往往对“血亲”的要求并不严格,哪怕连哄带骗,哪怕攀亲附戚,只要表达出皈依意向,教士们都会十分高兴地表示认可。

    在之前的战争与平叛中,妥协者得到了丰厚奖赏,死硬者则落得了凄惨下场,剩下来的这些人只不过是因为教法而犹犹豫豫,帝国政府认为,给他们一些时间,也许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

    当然,对于那些有多位妻子的穆斯林来说,由于基督教教义限制,他们不能将一夫多妻的家庭生活继续维持下去,男主人会被要求选择一位作为妻子,其他女眷则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情妇”,她们的孩子也成为了“私生子”,自动失去继承权。

    但是,在农村地区,这一套政策显然是实行不了的,政府管控力度太低,农民的价值也没有市民高,在圈地运动的浪潮下,这里的土地会被东罗马公民圈占为大农场和大牧场,这里的穆斯林则成为了上好的劳力。

    就这样,卡罗洛斯在大土耳其战争中幸存了下来,不仅保住了全家的性命,还从地位最低下的孩子一跃成为家中的继承人。

    由于他的两个异母哥哥在以前对他十分不错,卡罗洛斯没有在财产继承上过分苛刻,父子四人将财产问题协商清楚,父亲和两个哥哥留在尼西亚,共同开设了一家陶瓷工坊,并很快将来自东方的陶瓷技术利用起来,家庭财富节节攀升,卡罗洛斯的父亲还因为“皈依者”的特殊身份得到了政治优待,当选为尼西亚的议员。

    卡罗洛斯则离开了家乡,前往君士坦丁堡进修,成功考上了君士坦丁堡大学,主修医学,选修化学。

    西地中海纷争开始后,东罗马帝国为了备战,开始加快陆军改革的进程,工兵队,军乐队,军医队等辅助部队急缺人才,卡罗洛斯看到了机会,自愿报名入伍,被分配到近卫军第七军团,担任军医。

    在卡罗洛斯看来,东罗马帝国首重军功,只要能在战场上留下一笔鲜亮的履历,他的仕途将顺利很多。

    都是医生,一个是行脚散医,一个是医学院的教授或院长,这能一样么?

    况且,据卡罗洛斯所知,为了提升医疗水平,东罗马政府还准备在战后建立更多的医科大学和附属医院,对他来说,这可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

    由于专业人才确实缺乏,卡罗洛斯的技术水平也确实不错,理论知识更是十分优秀,他很快便得到了军医长的器重,并被派往迦太基,考察新药品,筹备大规模订购。

    卡罗洛斯一路狂奔,走马观花地扫视着城区,不免惊叹于迦太基城的繁华光景,这里是整个北非语言同化最成功的一座城市,市民们大多操着一口略带地方口音的希腊语,倒是让卡罗洛斯感到分外亲切。

    “卡罗洛斯阁下,前面就是迦太基的工坊区了,我们的目标就在山脚下。”

    一位迦太基出身的侍从提醒道。

    “行,这就过去。”

    卡罗洛斯点点头,放慢了马速。

    “对了,迦太基有医院吗?”

    “有,但都是教会医院,能够提供的慈善医疗比较简单,如果得了重病,还是得找私人医生。”

    侍从回答道。

    “最大的一所医院是迦太基大学附属医院,在组织结构上基本仿照了几百年前就有的锡耶纳大学医院,院长是个神学院医学系出身的和善教士。”

    “也是,毕竟是帝国第二大城市。”

    卡罗洛斯微微颔首,思索着。

    “我在君士坦丁堡上学时,教授说,一些富商贵族在皇帝的指点下,准备设置私人医疗保险,并筹备帝国第一所专业性质的私立医院,迦太基有这种趋势吗?”

    “我没听说过。”

    侍从摇着头。

    “不过,就算有所谓的私人医疗保险和私立医院,那也不是普通百姓能负担得起的吧?君士坦丁堡的市民最有钱,他们应该可以,迦太基就要差一些了。”

    “我听说,君士坦丁堡铺了沥青马路还不够,还准备模仿英格兰人的伦敦城,在部分街区安装松脂木条路灯,提供照明。”

    说到这里,侍从撇了撇嘴。

    “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君士坦丁堡内和君士坦丁堡外,完全就是两个世界。”

    “要我说,陛下就不该把君士坦丁堡发展得那么好,那些市民好逸恶劳,奸诈狡猾,目中无人,整天还念叨着古老的自由特权,一言不合就要上街游行,不像我们迦太基人,勇敢而坚韧,朴实而勤劳,是皇帝陛下最好的战士。”

    “也许吧,他们凭借一城之力创造了帝国政府近四分之一的税收,自然是有些傲气的。”

    卡罗洛斯不置可否地说。

    “至于松脂木条路灯,这也不是什么稀罕物,连伦敦那样的小村子都实行几十年了,帝国大城市都是迟早的。”

    “好了,闲话少说,我们得进去了。”

    平缓的山坡上坐落着不少工坊,小山脚下却是一片作物园区,园区中种植着各式各样的奇特植物,园区外的道路旁都是阿特拉斯山脉中常见的旱柳。

    柳树旁边,穿着朴素罩袍的技术人员采集着柳叶,柳条和柳籽,将其装入置物袋中。

    “旱柳,罂粟,黄花蒿,非洲罗勒……”

    卡罗洛斯注视着园区内的一株株植物,有些曾在医学课上学习过,有些则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卡罗洛斯继续策马,工坊门口的木牌上,一行希腊文字赫然在目。

    “阿斯克勒制药厂。”

    卡罗洛斯轻声念着。

    阿斯克勒制药厂,东罗马帝国第一家成建制的制药厂,前身为以撒在几十年前于北非创办的“航海药”制造厂,随后又陆续生产了好几种常用药物,在去年年末被正式改组为阿斯克勒制药厂,以古希腊掌管医药的神明阿斯克勒庇俄斯为名。

    早在之前的自由化改革中,阿斯克勒制药厂的组织结构就经历过一轮重组,皇室和政府不再具有直接经营权,只保留分红权和监测权,制药厂自主经营,自主生产,自主销售。

    几十年过去,以撒当年的“小花招”早就藏不住了,不少人都发现了“航海药”的奥秘,随船医生开始直接携带便宜的柑橘水果,得到自主权的制药厂决定不再生产曾给他们带来大量利益的航海药,开始寻求新的出路。

    八年前,东罗马帝国的探险船队发现美洲新大陆,在以撒的干涉下,物种大交换迅速开始,探险家们根据以撒的描述,在南美洲寻找到了一种被当地人奉为“生命之树”的治病植物,并潜入土著社区,抢走了不少被他们誓死保卫的树种和树苗,将其命名为金鸡纳树。

    在以撒的引导下,东罗马医生们很快就发现了金鸡纳树皮在治疗疟疾上的显著效果,并开始在巴西和热带非洲大规模种植,围绕金鸡纳树皮的研究也随之开始。

    临近工坊,卡罗洛斯看到了不少巡逻的士兵,这些士兵高大魁梧,使用着板门大斧与火绳枪,军衣上绘制着皇室的图纹。

    “瓦兰吉卫队,皇家私军。”

    卡罗洛斯嘀咕着。

    “看来,他们可能真的有些重要发现。”

    卡罗洛斯挥挥手,一位侍从将帝国陆军开局的身份文书递给瓦兰吉队长。

    “卡罗洛斯·贡希斯,尼西亚人,近卫军第七军团军医次官。”

    瓦兰吉队长看着卡罗洛斯。

    “我们接到了通知,请您跟我来。”

    卡罗洛斯点点头,命侍从等在门外,自己则跟着瓦兰吉队长,进入戒备森严的药厂。

    “烈酒,洗手,擦脸,涂抹鞋底。”

    瓦兰吉队长简单地说。

    卡罗洛斯照做了,他是医学出身,知道这样是正确的。

    两人进入走廊,卡罗洛斯隐隐听到了工人们的谈话声和工作声,但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