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老骥伏枥(万字大章) (第2/3页)
这封情报是湖南的谍子通过手段送到江陵,再由江陵快马送抵河阴的,内容无非就是高骈在湖南大肆募兵,且正在迁徙江北八州百姓南下。
“殿下,我们不阻拦高骈吗?”
曹茂坐在左首位,显然已经知道了高骈迁徙人口南下的事情。
“不,让他迁徙,他能迁徙多少就迁徙多少。”
刘继隆满眼笑意的靠在了椅子上,继而说道:“湖南之地素来以湘水为界,湘水以东汉多而獠蛮少,湘水以西汉少儿獠蛮多。”
“湘东土地不易平均,但湘西土地便不是如此了。”
“高千里不敢对世家豪强动手,但对这些獠蛮他却从不心软。”
“利用他的力量来为我军清理湘西獠蛮,安置汉民来充实西南,是以獠蛮必然痛恨高千里其人。”
“届时我军南下,可招抚獠蛮入平原,亦或者将其迁徙江北八州,如此獠蛮入平原,而汉民入丘陵,再传播教化,自是开疆拓土。”
刘继隆在意的,向来不是什么羁縻式的疆土,他在意的永远都是汉人能否在当地扎根,将地方变为传统汉地的疆土。
他对西域、河套、河西皆是如此,对于如今的西南与日后的辽东更是如此。
让高骈做坏人,他做好人,以此将黔中、湘西等汉人进入西南的桥头堡先变为汉地,继而再向云南、岭西、安南深入。
江北八州数十万人口,若是都被迁徙去了湘水以西,就凭湘水以西那顶破天不过二三十万人口的湘西古蛮,恐怕连如今的栖息地都守不住。
若非发生安史之乱和唐末五代的乱战,湘西及黔中、云南、岭西、安南等处群蛮也不可能大体上安稳的繁衍这么长时间。
如今的大唐未曾经历百年乱战,故此人口相较于盛唐虽受重创,却也比四周部族强盛太多。
只要有钱有粮,大可以强行迁徙人口,将黔中、湘西等处开发差不多的河谷、平原收下。
不趁战乱的时候迁徙百姓,等天下安定过后就不好弄了。
高骈既然愿意做这个坏人,刘继隆哪里有不从之理。
“那高骈阻断长江水道,朝廷尚有二百余万石粮食停罢江陵与蜀中,这难道也不管?”
曹茂有些着急,可刘继隆却爽朗笑着起身,上前按住他的肩膀道:“何必如此着急?”
“朝廷已经将二十二万石粮食运抵了淮南,淮南的饥荒也暂可缓解。”
“至于囤积在江陵的粮食,大不了便走陆路运往河南,再将河南粮食运往运河沿岸,继而赈济河北便是。”
“虽说会多出些许粮食损耗,但也与迁徙数十万人南下湘西相比,这点损耗便不算什么了。”
战乱时期迁徙人口是最容易的,反倒是太平年间迁徙人口比较难,不仅各项耗费更高,百姓也更难以管理。
乱世之下,百姓只需要能活命就行,但太平便不会如此,而是会生出许多念想。
正因如此,乱世中迁徙的百姓,倒是很少迁回原籍,而太平年间的百姓即便被强行迁徙,也会想方设法的逃回原籍。
这种情况,在当今朝廷的治下都不断发生,更不要说日后太平了。
思绪间,刘继隆又看向案上的一摞文册,继而说道:“河南之地,抛荒耕地计千万数,正该迁徙人口,安定地方。”
“敕令张昶,以李思恭为丰州刺史,其部众尽数迁往山南东道、河南道,沿途州县设置粥棚。”
“凡迁徙河南的平夏部百姓,每户发荒田百亩,蠲免赋税三年。”
“若李思恭抗令不遵,即令张昶、郑处、安破胡集结诸道骑兵,围剿平夏部!”
盘踞在河南地的党项人,始终是悬在关中头顶的利刃。
不管是从军事还是经济,亦或者是从环境来说,河南地这块地方都不该有任何游牧部落。
后世河南地有两块沙漠,分别是毛乌素和库布齐,但这两块沙漠在如今还只是规模不大的沙地。
只要结束烂垦烂牧的局面,再派人在当地植树造林,还是能很快恢复到秦汉时期环境的。
刘继隆倒不是要提倡什么保护自然,他只是不想日后洛阳和长安日常被风沙入侵。
既然能将危险遏制在苗头,那为何还要放纵其发展?
“河南地的李思恭恐怕不好攻打……”
曹茂皱眉开口,因为他对关内道的情况十分了解,刘继隆听后也颔首道:“你想说的是地斤泽不好攻打吧?”
地斤泽,这是鄂尔多斯高原腹地上水草丰美的一块牧场,后世李继迁遭遇不利,随即率部退往地斤泽,而宋军则是苦于地斤泽四周人口稀少和沙漠庇护而难以深入围剿。
好在如今关内道的人口还算充足,且平夏部也还没有达到历史上的那种强盛。
如今的李思恭麾下虽然有不少骑兵,但能穿戴铁札甲的甲骑却并不算多,不过区区数千骑罢了。
若是面对此前京西北诸镇的局面,李思恭或许还能有所作为,但如今面对汉军动辄数万兵马的威势,刘继隆并不认为李思恭会蠢到和朝廷开战。
他可不是唐宣宗李忱,党项人没有资格在他面前耀武扬威。
南征之前随手将其收拾,也耗费不了多少时间。
“陇右、关内、河东三道,精骑足有万五之数,讨平区区党项,轻而易举,不必担心。”
刘继隆安抚着曹茂,同时也对如今可以轻易动用万余骑兵去讨平一方势力的情况生出感叹。
六年前的他,连一万骑兵都凑不齐。
六年之后,汉军之中骑兵已经不下四万,再过数年则恐怕还能翻一倍。
只是汉军还没有需要动用十万骑兵的对手,骑兵养起来可没有那么便宜。
寻常汉军步卒的军饷在十五贯,调离原籍则是二十贯,而马步兵则是二十二贯,骑兵则是二十五贯。
十万精骑,每年光军饷就得二百五十万贯,更别提照顾军马、乘马的马料和草束了。
杂七杂八算在一起,十万精骑起码要耗费三百多万贯,是如今朝廷近乎两成的财政。
正因如此,维持五万左右骑兵,基本就是刘继隆对于日后北疆的安排了,再多就养不起了。
如今火炮研制的进度越来越快,想来等到天下太平时,自己便可以跳过火门枪,直接研究火绳枪或燧发枪了。
如果能提前把火绳枪或燧发枪弄出来,四五十万军队绝对足够他开疆拓土,守土安民。
“北边有消息传来吗?”
想到日后的守土安民,刘继隆便自然而然想到了自古而今,悬挂在中原头顶的两漠之地。
按照原本的历史,黠戛斯本就是在最后的大汗死后开始内乱,继而造成两漠近百年的权力真空。
不过如今李克用在漠南搞风搞雨,谁也不知道这厮最后能闹出多大动静。
刘继隆虽然不把李克用放在眼里,但也不想坐视漠南出现敌人,随意入寇北疆。
唐代虽说修了不少边墙,但始终无法与长城比拟,刘继隆要想不被入寇,就只能不断向北修筑石堡,深入漠南,将日后的战场摆在漠南。
“黑车子部被李克用和奚结部击败,如今逃往了北边的俱伦泊(呼伦湖),李克用与奚结部共同瓜分了黑车子部的草场。”
“依臣所见,李克用兴许会在我军南征时,继续袭扰河套和代北,以此掳掠足够多的沙陀人和鞑靼人北上帮助他。”
曹茂将自己的猜测说出,刘继隆听后则是沉吟片刻,随后才道;
“敕令安破胡,若李思恭就任丰州刺史,党项部迁徙河南,则令他筹备来年北征,不可能李克用及奚结部安定。”
“此外,令斛斯光操训兵马,伺机夺回营州。”
话音落下,刘继隆则回到了主位坐下,继而拿出了一本文册。
“这是此次讨平北方诸镇,论功行赏的名录,令人送往洛阳,起草圣旨吧。”
“是!”曹茂起身应下,继而亲自带着起居注郎写好的几份敕令走出了小院。
半刻钟后,数队快马疾驰离开河阴县,往洛阳、代北、幽州赶去。
不过两日时间,刘继隆的这份文册便送抵了洛阳。
“噼里啪啦……”
当庆贺新年的爆竹声齐齐作响,自河阴而来的快马也疾驰进入洛阳城内。
乾符三年的洛阳相比较几个月前,似乎更显几分富庶。
正月的薄雪覆盖了整个洛阳,若在以往的冬季,伊水以南的平民区百姓,基本都是穿着塞入柳絮的麻衣。
时至如今,哪怕是这些普通的百姓,却也能穿上一身价值三百枚钱的羊毛褐,可见刘继隆以工代赈的政令,利惠了多少平头百姓。
只是人始终是不知足的,昨日身穿柳絮麻衣时,便期盼穿上羊毛褐。
待到今日穿上羊毛褐时,便期待明日能穿上羊绒袄,后日能穿上鹅绒袍了。
“今年这天倒是比去年冷了些。”
南衙政事堂内,高进达呼出一口雾气,伸出有些僵硬的手在铜炉边上放了几个呼吸后再收回。
前来处理政务的陆龟蒙见状,不由得看向政事堂内官吏:“为何不为火墙多放柴火?”
“已经放到最多了……”
两名郎中开口回复,高进达则是摇摇头道;“这政务堂太大,火墙还是不行,明年开春后让人弄个火炕便好了。”
在他这么说后,陆龟蒙便不好再说什么,而此时堂外也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
高进达抬头看去,但见张延晖拿着几份敕令与文册前来,连忙起身迎接。
“高相,这是殿下前日发出的敕令。”
张延晖呈上敕令,高进达则是接过后再重新坐下,仔细翻阅起来。
一刻钟后,高进达这才舒缓了口气,伸出手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只觉得有些模糊。
“殿下准备先对北边用兵,但好在规模倒也不算大,主要是将河南地的党项诸部迁徙打散到河南,授予他们头人及其子嗣官职来安置。”
“若是他们不愿意,恐怕会发三道骑兵围剿,需得动用数万民夫协助才行。”
“此外,这文册是讨平诸镇后论功行赏的册封文册,只是苦了张郎君了。”
高进达高兴笑着抚须看向张延晖,陆龟蒙也好奇看向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