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南征在即(万字大章) (第3/3页)
在他的敕令的调遣下,诸道数万兵马开始在接下来两个月时间里不断进入山南东道,向南从各方面包围高骈麾下的江北八州。
朝廷如此多的兵马调动,自然是瞒不住高骈的,更何况刘继隆如此大张旗鼓,高骈都不用刻意刺探,便能知道刘继隆的想法。
“他这是想要在江北和吾决战?”
五月下旬,在北方开始夏收的时候,高骈坐在南陵城内的县衙里,面前则是坐着王重任、高钦、孙儒等众将,所有人都在注视着他。
“刘继隆所聚兵马,恐怕不下二十万之数,乃至更多了。”
王重任脸色凝重的对高骈说着,同时又道:“我军在南陵虽取胜,然死伤兵马不下万五,如今东线已经无力更进一步……”
他目光看向高骈,忍不住作揖道:“高王,我们现在应该如何?”
“是啊高王,刘牧之二十万大军在江北包围八州,不若撤回来吧?”
“我军水师雄壮,只要撤回来,刘继隆必然渡不了江,只能去攻打黔中。”
“对,撤兵来江南与之交战,支援黔中来与他们血战。”
“黔中不好打,汉军必然会撞个头破血流!”
“高王,下令吧!”
“高王……”
众将各有想法,但目的都很明确,那就是舍弃江北,在江南与刘继隆交战。
若是换做雄才大略,有进取心的将领,自然不可能舍弃作为北征桥头堡的江北八州。
但高骈此前迁徙八州人口南下的举动,便已经让不少人看出了自家高王似乎并不想在北方与刘继隆决战,而是更偏向割据江南。
在众将的注视下,高骈起身来回踱步,迟迟拿不定主意。
他舍不得江北八州,哪怕八州已经没有多少百姓,可这毕竟是北征的桥头堡。
此外,他也清楚若是自己坚持在江北八州与刘继隆交战,那刘继隆完全可以利用骑兵来轻松调动他麾下兵马。
刘继隆麾下的骑兵、马军着实太多,在长江以北与其交战,并不是个好主意。
思前想后,高骈不免有些烦躁,但当他目光看向高钦后,他又突然冷静了下来。
想要北征并不容易,若是君王有能力倒是好说,可若是没有能力,那就是祸事了。
好在高骈没有想着北征,他想的,始终都是利用江北的长江、汉水、大别山等诸多防线来层层消耗汉军,以此为自己入秋后的手段做准备。
“敕令,梁缵、俞公楚,坚守江北诸州县,没有吾军令,诸州县兵马不得辄动!”
高骈的话令众人失望,因为这代表他们很有可能要转变战场,重点投入江北了。
“此外,告诉他们,没有任何援军,只有接应他们的水师兵马。”
“另外告诉邝师虔,在江西募兵三万,随时准备增援我军。”
“是!!”众将闻言,尽管都不认可高骈两线作战的决定,但在东线与已经被重创的宋威、董昌作战,肯定要比去北线面对汉军兵锋要好。
更何况讨平了江东,再继续北上袭扰淮南也是不错的手段。
在高骈敕令下,整个江南都开始有所行动。
三日后,高骈拔营攻往宣州治所的宣城,而此时的宣城却根本没有太多兵力来阻挡。
“砰!!”
砸击桌案的声音在宣城衙门内传出,素来沉着的杨行愍,此刻却脸色有些难看。
只因在他面前的众多将领中,竟有不少人都劝说他归降高骈,献出宋威。
面对众人目光,杨行愍尽力压着脾气,但语气依旧不善。
“某杨行愍虽不是什么君子,却也不会恩将仇报!”
“宋使君对某有恩,让某献出宋使君,某做不到!”
杨行愍这话不假,当初若非宋威挑选他,并一步步对他拔擢,他如何会有今日的地位?
“兵马不足就撤往溧阳,守不住溧阳就守无锡,守不住无锡就守乌程。”
“总之谁再劝某投降高钦,便莫要怪某不留情面了!”
他语气凶狠,顿时镇住了众人,使得众人不敢开口。
这时反倒是作为杨行愍谋士的袁袭走了出来,对着杨行愍作揖道:“节帅此举,看似愚忠,实则英明。”
不等杨行愍说话,袁袭便看向众人,替杨行愍安抚众人道:
“节帅若是听了汝等所言,投奔高骈,那才是自降身份,自寻死路。”
“莫要忘了,这天下非江南一地,北方刘继隆强盛,据闻近段时间又在江北大举调度兵马,俨然有南下的打算。”
“若是刘继隆南下,我军投向了高骈,高骈定然会调遣我军西去坚守,而换上自己的兵马来驻守江东。”
“且不提西去作战何其艰苦,单说高骈早年掌握三川都能被刘继隆击败,而今还未占据江南,又如何挡得住刘继隆兵锋?”
“依某所见,刘继隆讨平高骈也不过三四年时间,我军依靠江东,如何坚守不得?”
“节帅要投降,也应该投降刘继隆,为何要投降必输的高千里?”
袁袭安抚住了众人的心,他们这才想起了,在长江以北还存在着一个庞然大物。
只要他开始对付高骈,那江东肯定能守住,届时再投靠刘继隆,不仅有牵制高骈之功,还能以更高的地位投降,获得更高的官职。
高骈再厉害也不过只是渤海郡王,而刘继隆可是掌握朝廷,开府仪同三司的汉王。
投靠刘继隆,肯定比投靠高骈获利更多,这是毋庸置疑的。
“先生高见!!”
众将闻言佩服之至,而袁袭则是笑着摇摇头:“不过愚见罢了,只是汝等皆为局中人,某在局外,自然看得清楚。”
谈及此处,袁袭又转身看向正在思索的杨行愍,对其作揖道:“仅凭我军,想要坚守数年还有些困难。”
“可若是能联合董昌、钱镠一同坚守,挡住高千里兵锋轻而易举。”
袁袭这话倒是点醒了杨行愍,此前他们虽然与董昌合作,但确实没有出力,主要是在后方袭扰袭扰粮道。
如果他们两方一开始就精诚合作,也不至于在两年时间里丢失六个州。
“好!”
杨行愍不假思索的应下,随后亲自手书令人送往了杭州。
在他派人送出手书的同时,他个人也带兵撤往了北边的溧阳,并派信给李神福,如果坚守不住就撤往睦州,走睦州撤入江东。
三日过后,高骈率军占据宣城,并决定先攻打南边的歙州,然后再北上进攻溧阳。
与此同时,驻扎在明州(宁波)的钱镠,此刻也在面临着麾下部将的逼宫。
“钱婆留,某等若是再不投降,届时必然落得阶下囚下场!”
“钱婆留,莫要忘记弟兄们都是为了富贵才从军,可不是为了什么恩情!”
“反了董昌,投高骈而去!”
“没错……”
明州余姚县衙内,此刻的钱镠耳边都是这种嘈杂的劝降之声,不断蛊惑他对董昌动手。
他并非舍不得杀董昌,只是觉得他即便杀了董昌,投降了高骈,似乎也很难得到重用。
更何况高骈讨平他们后,若是还要北征,那岂不是没完没了了?
在他这么想的同时,堂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列校闯入堂内,令原本嘈杂的环境变得安静下来。
“节帅,这是董节帅的军令!”
钱镠皱眉,不知道董昌这个时候又要弄什么,但还是令人上前转呈军令给自己。
军令中,董昌言明已与宋威、杨行愍书信达成同盟,这次不同于上次,众人皆需坚守,若真的坚守不住,则可以乘船北上投靠刘继隆。
“对!”钱镠眼前一亮,他才撤回明州没几个月,对中原的消息知之甚少。
可即便如此,他也知道刘继隆已经统一了北方,而刘继隆统一北方后,肯定不会停下脚步,届时高骈便是首当其冲。
若是他们主动投靠刘继隆,那肯定会令刘继隆提前攻打高骈,届时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好好好……”
钱镠露出笑意,随后拿着军令对众人说出了宋威与董昌的谋算。
众将闻言,也不再鼓噪着投降高骈了,而是已经转念想到了刘继隆那边去。
一份军令,就这样将明州诸多牙将的鼓噪给压了下去,而宋威与董昌的书信,也通过长江舟船送抵了淮南。
李阳春不敢怠慢,随即点齐快马,令快马送往南阳,并附带上了自己的奏表。
刘继隆见到快马与奏表时,已经是六月初二,北方秋收开始进入尾声,无数图籍送往洛阳,经洛阳汇总后南下。
今年的北方旱情仍旧持续,这令汉军的钱粮有些捉襟见肘。
在这种情况下,相较于来说风调雨顺的江东两浙献来降表,其价值不输百万石粮食。
“天时地利人和尽皆吾手,看来是上苍也在催促吾尽快收复江南。”
南阳衙门内,刘继隆放下董昌和宋威的降表,缓缓起身看向眼前的赵英、曹茂。
“敕令,以黔中都督王建为黔中、岭西、安南等处讨击使,待雨季过后,立即动兵攻打黔中道。”
“敕令,以兵部尚书、同平章事王式为江南讨击使、河淮军转使,节制江陵、河南、山南东、淮南等处兵马,即日出兵收复江北八州。”
“奏表陛下,请陛下封赏浙西节度使宋威、浙东节度使董昌、宣歙节度使杨行愍、婺衢节度使钱镠及其麾下众将,以安人心。”
“是!”曹茂与赵英作揖应下,继而询问道:“殿下,水师需要调动吗?”
刘继隆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走到堂内沙盘上,看着被自己隐藏在峡州的三万水师。
曹茂见状,则是靠近刘继隆作揖道:“宋威、董昌手中还有五千人的水师,虽然不敌高骈所部,但也可以帮助我军兵马自淮南渡江而去,占据江东,以免江东及两浙残余州县失守。”
曹茂想要三面开花,可刘继隆却继续看着沙盘,脸色平静地仿佛没有话说。
片刻后,他才缓缓看向曹茂:“诸镇各支水师……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