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4章 一等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4章 一等功 (第2/3页)

他接任总理时才43岁,由于此时得益于前任德国总理施密特的不信任案,德国媒体纷纷质疑他是否太年轻了,躺赢上位。

    之后,科尔就经常拿自己太年轻来开玩笑。

    科尔还很擅长收买人心,擅长“作秀”。84年他访问中国的兵马俑遗迹,管理者只同意放他本人和兵马俑近距离接触,不允许更多的德国官员下去,科尔当即做出和所有德国人共进退的姿态。

    他被允许了,因为他才有幸接触兵马俑的另外几个德国官员,从此对他死心塌地。

    他各类吃中国菜发出“中国菜太好吃了”,“中国火腿比德国火腿还正宗”之类的伏拉夫行为,更让他得到媒体的好感。

    因此,发生在德国的总理访谈,影响到了《共同警备区》的风评!央台如获至宝,截去了科尔有关政治方面的叙述,只留下“余切的故事……值得我们德国人来看”几句话。

    中国名扬海外啊!

    十年轮战下来,这波是赢了里子,又赢了面子!

    还得是洋酒更醇厚。原定在六月末举办的庆功会,就因为这一场访谈而延期,非要等到余切回蓉城再举办。

    人家德国总理都能虚心请教,你一个庆功会,难道还等不得余同志?

    庆功会延期到了七月四号,余切回蓉城的时间。

    这天,参加过老山前线慰问的众多艺术界人士,纷纷聚集在蓉城军区。众人一齐拍下合照,人手一本《共同警备区》,古玥拉住余切的手道:

    “我不知道你这个能不能拍电影,我希望啊,我能在你电影里扮演我自己。”

    “你说扮演谁?”

    “我自己!”古玥笑道。“因为我也是数次来了老山前线,我是以古玥的身份来的嘛!”

    拍电影恐怕不容易,前几年各大制片厂为了搞钱,拍摄出各类邪典片,搞的现在审核相当严苛。

    现在的情况是尺度比电影尺度大得多。《高山下的花环》当年写出来并没什么阻碍,拍电影就费老鼻子功夫了!

    但古玥想要做古玥他自己,余切哪里会扫兴?

    他承诺道:“如果能走到拍摄那一步,谁也抢不走古玥老师的角色。”

    古玥笑道:“我知道这很难,但你肯答应我,我就很高兴了!”

    下午,蓉城军区为全体同志颁发了集体的一等功,其中总政歌舞团、作协、电视台和宫雪所在的制片厂是分开来算的。

    宫雪所在的沪市制片厂就出了几个人,她竟然也能拿个集体一等功,她当然高兴得不行。

    “余老师,我以为我们是三等功,最多是二等功,没想到居然是最高的!”

    “我也没想到!”古玥说,“在我印象中,这是第一次颁发一等功吧!说实在的,余切劳苦功高,他要得个一等功我还不惊讶……没想到的是我们都得了!”

    为什么?

    余切心中暗道:因为长达十年的轮战,这次真的结束了。

    文艺工作者们没什么信息,还以为是一次普通而漫长的慰问活动。过去三四年,这种慰问活动每年要举办许多次,由于85年之后已没什么大型战事,因此称得上是“镀金”之旅。

    每年,每个季度,文艺界的工作者们都要许下“永保和平”的愿望。

    只是这次是真的。

    这个时候恐怕越南人已经秘密的抵达京城,负荆请罪来了。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为参加88年夏老山前线慰问活动的文艺界工作者授予军区集体一等功!”

    颁奖词正在响起!

    蓉城军区派了个漂亮姑娘,抑扬顿挫道:“当你们踏上老山前线的那一刻,便不再是普通的作家、演员、记者,而是与前线将士并肩作战的战友。”

    众人心领神会,原来这是有次序的。作家是第一等,其次是演员和记者。

    这次一等功,最主要还是沾了余切的光。他在前线最久,还自掏腰包,捐了不少钱。

    至于去越南阵地考察——那更不是一般人敢做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余切是第一个敢于去敌方阵地宣传的人。他不仅去了,还写出了《共同警备区》这种。

    《军报》热情洋溢的赞叹“这是精神原子弹,炸开了横亘在人心中的成见,将敌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