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一家团聚 (第3/3页)
,却引得黄月英睁开的双目中,瞬间流出了一串晶莹的泪光。
“傻瓜,怎么还哭了。”黄月英心中也正是体会到诸葛亮对自己那份柔情,才会感动的动情落泪。
诸葛亮伸手给她擦拭着泪光。接着把她扶了起来。让黄月英依偎在自己的怀中,靠在诸葛亮怀中的黄月英,这一刻的心胸之中,不由塞满了暖暖的幸福感。
“夫君,你真好。”黄月英仰着头,在诸葛亮脸颊上亲了一口。就没有再开口,二人紧紧相依。这一个晚上,对于二人来说。虽然没有**上的激情,但夫妻之间精神心灵感应,却让彼此更加的享受和满足。
接下来的日子,诸葛亮让庞统为迎圣使者,亲自前往青城山,把正一观的天师张重,隆重的请到了成都,沿途百姓,得知天师出山,纷纷夹道欢迎,无不为诸葛亮仁义之举,感到欢欣鼓舞。
为了迎接张重,诸葛亮特意把城南已经荒废的一座道观,派人重新修缮一新,让张重作为栖身之地。
天师张重抵达成都之日,诸葛亮与张重兵骑而行,望着沿途街道上,百姓人人争相膜拜的情景,诸葛亮淡淡一笑,道:“天师看来甚的民心啊,天师教大道光扬,指日可待也。”
面对诸葛亮的赞誉,张天师却是不敢大意,忙恭敬的回道:“贫道今日荣光,不过是借着楚侯威风而已,与那狐狸身后的猛虎,并没有什么区别。”
“哈哈,天师果然道法精湛。”诸葛亮不由开怀一笑,张重此人果然识趣,倒也是个深谙世俗人情之人,这样的人知进退,诸葛亮自是乐意与之打交道,毕竟现在诸葛亮需要道教的思想,来稳定和聚拢民心,所以自是需要把天师教这个招牌立起来。
来到城南修缮一新的道观前,诸葛亮亲自提笔,赐名此观为太平观,赐封天师张重为清微显教弘德真君。
然而让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是,张重天师随后就把天师教改名为太平教,并且广收俗家教徒,宣扬劝人向善,遵守法纪,忠君爱国,勤劳致富等等教义。
太平教在诸葛亮的扶持下,很快就重新在益州兴起,而对于诸葛亮来说,重新发展起来的太平教,已经成为他手中的棋子,就算想兴风作浪也不可能,而掌握了太平教这个宗教势力,诸葛亮就等于在民间多了一双眼睛和耳朵,凡是他平时不知道很多民生问题,以及地方出现的问题,他都能够及时的获悉。
而因为有太平教的鼓吹,加上今年益州风调雨顺,让刚刚经历了战火而易主的益州百姓,很快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生活。
八月下旬甄宓给诸葛亮再生下一个儿子,诸葛亮取名诸葛承,隔了不到一月时间,黄月英也临盆生下一子,一下子多了两个儿子,诸葛亮自是欣喜之极,为儿子取名为诸葛瞻。
春去秋来,转眼时间,又到了新一年的秋季。
这一年诸葛亮虽然没有对外用兵,但却在民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他亲自在家中,指导厨娘学会了做卤鸭,盐水鸡、熏猪肉,卤猪头,红烧肉等等些列的菜肴。
并且还在自家后院角落里,亲自养了两头猪,经过饲养,诸葛亮才发现原来这个时代的猪,竟然没有人发现需要阉割,而没有阉割过的猪,野性大,容易暴躁好动,养起来难长膘。
发现这些缺点后,诸葛亮经过一番试验,找来骟马老手,给猪进行过一番手术改良,结果自是大功告成,虽然手术这玩意有风险,但经过多次试验,自是风险也就逐渐降低。
为了改善水稻种植,诸葛亮又从广州地区,移交了一些本土水稻,在荆州进行了一番杂交种植,结果这一年的亩产,竟然比往年增产一石不说,而且杂交种植的水稻,抗病和乃旱都比荆州和益州本土的水稻更强。
教百姓豢养家畜,官府设立牧曹市,统一规划买卖,改进农作物种植,等等一系列的措施,都取得了大的成功,这无形中不但提高了诸葛亮的威望,也给百姓带来了实惠,尤其是水稻的增产,更是给荆州、益州、两地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冲击,以前两地基本是半亩地种水稻,半亩地种植五谷杂粮,预防着某种谷物会不熟。
在这一年里,诸葛亮又举行了一次科考,从各州郡录取了三百名士子,充实到各个郡县衙门担任小吏,这批人历练个几年,或许也会出现几个才能卓越的人才。
深秋时节,既是丰收的时节,也是欢乐的时节,去年出生的诸葛瞻,转眼也到了满周岁的日子,前些时日刚给次子诸葛承摆了酒宴,诸葛亮自是要一视同仁的给诸葛瞻也摆个周岁庆宴不是。
然而就在诸葛瞻周岁庆宴结束的当天晚上,诸葛亮正陪着家人,其乐融融的逗弄着两个儿子嬉闹时,一封从南中六百里送来的加急军报,再次打破了诸葛亮这一年多的平静生活。
(以下不计收费字数:
其实小虾每天都会在书评区,翘首以盼大家的留言,就是因为很少有留言,所以小虾喜欢在章节后面,跟大家交流下,就是交流,没有半点别的意思的。
嗯,昨天去关注了下‘快乐好运’兄弟,从他发表的书评区,找到一本好书《重生贵公子》结果看到凌晨两点,今晚继续看书,学习学习。)(未完待续。。)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