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4章 一败再败 (第3/3页)
筑了坚固的营垒。
李光弼认为,叛军士气虽不如前,但兵力仍占优势,且营垒坚固,不宜仓促出战,建议“先袭扰叛军粮道,待其军心涣散后再行决战”。
可鱼朝恩却以“监军”身份施压,声称“陛下令你速战速决,若再迁延,必治你罪”。
同时,鱼朝恩还暗中拉拢仆固怀恩等将领,散布“李光弼怯战”的谣言,动摇军心。
李光弼无奈,只能下令出兵。
上元二年二月,唐军与叛军在邙山展开决战。李光弼原本制定了“诱敌深入、伏兵夹击”的战术:派仆固怀恩率军出战,佯装败退,将叛军引入唐军埋伏圈;自己则率主力在侧翼待命,待叛军进入埋伏圈后,再发起猛攻。
可战斗打响后,仆固怀恩却违背军令——他因不满李光弼的节制,又受鱼朝恩暗中唆使,竟率部直接冲向叛军阵中,而非佯装败退。
叛军见唐军主动进攻,立刻展开反击,仆固怀恩所部很快陷入重围,士兵死伤惨重。
李光弼在侧翼见局势失控,急忙率主力出击,试图救援仆固怀恩,却被叛军主力缠住。
史思明见状,立刻下令叛军分兵两路:一路继续围攻李光弼主力,另一路则绕至唐军后方,突袭唐军大营。
唐军大营守军较少,很快被叛军攻破,营中粮草、兵器尽数被叛军缴获。
唐军士兵见大营被破,军心大乱,纷纷溃散。李光弼虽奋力抵抗,却无法挽回败局,只能率残部突围,逃往闻喜。
邙山之战,唐军损失近三万人,大量兵器、粮草被叛军缴获,河阳等地也再次落入叛军手中。
此战的惨败,与邺城之战如出一辙——皆因宦官干预军事、将领不和导致。
战后,鱼朝恩再次将责任推给李光弼,向肃宗诬告“李光弼指挥不力”,肃宗虽未治李光弼罪,却将其召回长安,改任李若幽为朔方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