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55章 文坛盛会,魏明独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55章 文坛盛会,魏明独秀 (第2/3页)

又请卫浩世去麦克米伦的展位前指导一下工作,顺便引荐给魏明,大家都姓wei嘛。

    一个非英语国家的作者想要获得全球知名度,除了自身写作功力以及译者的水平外,还有两点很重要,奖项和书展。

    所以梅琳达也有意让魏明和卫浩世这位书展第一人处好关系。

    而卫浩世对魏明也很好奇,一个作家,不仅横跨儿童文学和严肃文学两个领域,而且还是一名出色的音乐家,哪怕在德国也能经常听到他和莎拉·布莱曼合作的两首歌,确实水准很高。

    现在他对魏明又多了一份好奇,听梅琳达说,她手上那些关于南非的书籍是魏明要看的。

    所以y,Why?

    魏明接过那些书:“我在中国算是阅读量很丰富了,也看过很多国际新闻,之前却并不清楚在南非有上千万黑人遭受着不公平待遇,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被限制在百分之十的土地上,我人微言轻,可能做不了什么,但起码可以做到了解,不做一个糊涂虫,当看到那些横幅的时候也能有一个明确的立场。”

    卫浩世惊喜地点点头:“你跟我认识的那些德国华人不太一样,他们老实本分,好像对世界不太感兴趣,只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而你,y却有广阔的国际视野,难怪你能写出世界通行的优秀作品。”

    “其实在中国很多大学生他们朝气蓬勃,极富探索欲,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只是他们没有条件出门看世界,”魏明晃着手上的书,“作为能够出来的人,或许我可以把我看到的世界告诉他们。”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魏明自己心中也微微一动,自己已经出过两次国了,是否可以写一些真实的关于外国的文章呢,不偏不倚,公正客观。

    这样起码将来当年轻的朋友看到《读者》《青年文摘》上那些失智文章的时候还有人能站出来说一句:“可魏明老师写过一篇文章,上面说德国的大城市也会下雨内涝,日本人也不是人人都喝马桶水啊!”

    魏明正想着,而这时卫浩世已经鼓起了掌:“说得好,这正是图书交流的意义,也是法兰克福书展想要看到的,希望有更多图书翻译成中文,也希望可以看到中国的图书走出来。”

    上完价值,卫浩世又对魏明发出邀请,下午君特·格拉斯会来书展举办一个见面会。

    君特·格拉斯是如今西德文学界的排面人物,卫浩世邀请了几个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参加。

    此前魏明并不在受邀之列,毕竟他现在儿童文学作家的属性更大,而君特·格拉斯的文学可是严肃而生猛的。

    君特·格拉斯,1927年出生,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去年由他的同名改编的德国电影《铁皮鼓》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此前还曾斩获戛纳最高荣誉金棕榈。

    怕魏明不认识君特·格拉斯,卫浩世还特意介绍了一下此君的成就,他不仅是一名作家、诗人、画家,也是一名政治家。

    魏明确实了解的没那么深,但说起《铁皮鼓》,他还是很熟悉的,这算是他最喜欢的德国电影之一,看过不止一遍。

    “所以y你要不要也过来听一听。”

    “当然。”魏明爽快应下。

    接下来魏明开始阅读梅琳达帮自己找来的纳丁·戈迪默的《陌生人的世界》等作品,最新的《七月的人民》只能去那家出版公司展位上看。

    虽然刚刚魏明说了一些高大上的话,但梅琳达总觉得没有这么简单。

    下午,展会大厅。

    因为下午允许非专业人士进入书展,所以君特·格拉斯的见面会吸引了数量众多的围观群众,热闹非凡。

    村上春树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32岁的村上春树刚刚步入文坛不久,他一边写还一边从事翻译工作,刚刚把菲茨杰拉德的《失却的三小时》翻译成了日文。

    菲茨杰拉德听着很陌生,但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应该没人不知道。

    作为一名文艺青年,村上春树带着朝圣的心态自费来到法兰克福。

    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是他非常喜爱的作品,所以听说格拉斯要来,他也跑来凑热闹。

    此时的君特·格拉斯其实已经宣布告别文坛,将来会专注雕刻和绘画,但他在德国文坛,欧洲文坛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卫浩世亲自攒局,来了好几位英美国家的知名作家。

    魏明是一个也不认识,中国引进外国作品是有一定滞后性的,他可能要几十年后才能看到这个时代流行的欧美文学,也可能已经看过他们的作品了,但作品和作者对不上号。

    而他们多多少少听过y的大名。

    君特·格拉斯也对这个年轻的中国面孔产生了好奇,他先是耐着性子说完自己关于文学理念,以及为什么暂时离开文坛的演讲稿,等到了作家们自由交谈的环节,主持人先后介绍了其他作家,最后才轮到魏明。

    听到他是来自中国的作家,格拉斯对他道:“两年前我刚刚陪妻子访问过的中国,还到过燕京,我的妻子是一名管风琴演奏家,受邀去表演。”

    “是1979年吗?”

    “是的,79年10月份,我记得是中国的国庆之后。”

    “巧了,那时我刚到燕京,也刚刚发表了一篇短篇。”魏明用流利的英文对答如流,这首先就很吸引好感。

    格拉斯问:“也是儿童文学吗,我听介绍你是一名儿童文学作家。”

    “不不不,是讲中国改革开放的,我各种类型的作品都写,儿童文学、严肃文学、科幻文学甚至武侠。”

    来自美国的约翰·欧文有些难以置信:“兄弟你才多大啊?”

    英国的年轻作家马丁·艾米斯道:“好像二十出头,但确实著作等身,你没看今天的《图书交易报》吗,他带来了十几部中长篇,一天之内卖出了几十个版权,而且他还是一名出色的音乐人,我是你的乐迷,y。”

    魏明笑着对他表示了感谢,并回答了约翰·欧文:“写得多是因为看得多,想得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