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五十三章 时间的女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百五十三章 时间的女儿 (第2/3页)

方向,而非他和偶像老会长一般,在起势后开历史的倒车,最终站在人民的对立面。

    在当下,权力者们的“道”就是要和国运同频共振,既要把握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历史机遇,更要坚守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核;

    要摒弃简单的商业资源掠夺思维,像问界做北平电影节、以及把这部电视剧做成“文化资源平台”一般,成为时代命题的解题人。

    而这些,是只活了半辈子的老马现在还参不透,亦或是参透也不愿意去做的。

    ——

    乐视文化和阿狸、甚至是企鹅,今晚几乎都彻夜难眠。

    而作为此次和问界有关联的两桩大事的始作俑者之一,郑小龙在赵莎的协助下发了微博后就开车回家,路上又干脆把手机关机。

    这属于管杀不管埋,他根植的那个旧圈子里,现在起码有一百号人想打他的电话询问详情。

    毕竟这么旗帜鲜明的倒戈一击,对于讲究中庸的国人而言还是比较罕见的。

    老郑虽然自己也有些心绪不宁,但他选择关机不是逃避,是不愿多废话,因为随着后续问界官方消息的公布,这个宏伟项目的冰山一角露出后,打电话给他的人只会更多。

    但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从之前的诘问、咒骂、质疑,转为走关系、套近乎、要角色。

    对于从80年代就开始浸淫电视剧行业的郑小龙而言,这是完全可以料想的事。

    但现在,该替那位背的锅,自己还是得牢牢背稳喽。

    在此之前,任凭这位傅作义如何料想,也猜不出首富根本没有准备自己亲自上场,他卖好给出的来自旗人的警告悉数成了自己的行动指南。

    但说一千道一万,就他自身而言,在获悉了整个项目的全貌后也不禁咋舌——

    这也许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演员阵容最雄厚的电视剧项目了吧?

    之所以说演员阵容,而不是明星阵容,因为他对这样的角色安排也是颇为兴奋的,不像这部《甄嬛传》,还在立项之时就被京圈的海盐塞了个孙丽进来,非叫他给面儿安排个份量重的角色。

    不是孙丽哪里不好,是圈子里的吃相太难看,也太封闭。

    如今一只脚踏出来,仿佛又是另一片天空了,只不过老郑首先要面对的是来自昔日老战友们的“亲切问候”。

    王硕在前些年从美国回来以后低调了许多,但这样的事儿他这个头面人物不可能放任不管,于是在电联十数次无果、确认情况有变后,悍然借用了老果儿徐京蕾的微博发声。

    因为她的微博粉丝数多,一堆奔着“徐才女”的名头来的粉丝拥趸扎堆。

    即便日渐落寞,失去话语权,王硕讽刺人的功力未减:

    我跟小龙认识快二十年了,今天算是第一次真真切切地认识他,好似那个社科院的编外研究员,却要比紫禁城的太监还懂主子心思。

    至于主子是谁,大家心知肚明,你不说,我亦不言。

    当年攒《编辑部的故事》时,大伙儿蹲胡同口啃煎饼果子聊人性阴暗面,您说“戏说才是真讽刺”,现如今端起金碗骂饭馊,看来新东家的火箭筒是要比皇上的鸟铳射程远一些的。

    一个老炮儿、老战士就这么倒在了某人的金钱攻势之下,竟然还对着媒体做起了文化政委,真叫人不知道讲什么才好,却应了那句话——

    人挡着我,我就给人跪下,我不惯着自己。

    小龙,是这么个理儿不?

    最后送你一句真心话,以后咱就相忘于江湖得了。

    既然要了新潮流的银子,就别再立旧江湖的牌坊,否则您这出《别了,司徒雷登》,可能比《北平人在纽约》还荒诞猎奇。

    ……

    华清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肖英在接受了乐视文化的课题项目后,对郑小龙的观点发表了评论:

    郑晓龙导演的“文化觉醒”未免过于矫枉过正,甚至透着一股虚伪的投机气味。

    清宫剧的本质是文艺创作,而非历史教科书,否则按此逻辑,《西游记》是否需批判其“封建迷信”?《三国演义》是否要谴责其“宣扬权谋”?

    文艺作品的核心功能是提供审美体验与人性观察,而非充当正治正确的传声筒。

    辫子与旗装也仅仅是视觉符号,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创作惰性而非文化立场,将艺术创作捆绑于意识形态批判,才是对文化自信的真正伤害,这种机械的历史唯物主义只会扼杀艺术的多元性。

    我认为,与其批判辫子,不如审视资本对创作的侵蚀。

    业界盛传郑导转向与问界合作,难道不是另一种对流量与资本的妥协?若真坚持文化纯粹性,何不投身纪录片或正剧领域?

    此番转向,与其说是文化觉醒,不如说是商业策略的精致包装,望你我皆警醒。

    ……

    整个北……,不对,应该是整个京圈都乱成一锅粥了。

    互联网时代到来后,众人对于这个圈子逐渐式微是有共同认知的,只不过像是依旧幻想日不落帝国的带嘤一样,谁又愿意承认自己的日落西山呢?

    但郑小龙这样堂而皇之的扯起反叛,对于本就凋零的小圈子给出了致命一击。

    腾华涛、冯小钢等人本就已经出走和娱乐圈的资本新贵们眉来眼去,现在一个船长级别的老炮儿不但要走,还回头搞了个“盖棺定论”,要把大家往日的荣光和高贵身份统统抹去,这如何能忍?

    于是海量的名族协会人士、文化界大拿、文联和作协旗人干部们对郑小龙“有失偏颇”的论断进行了公开批评、举报,甚至是上访。

    很多老同志们到翌日到了北平文化艺术中心门口静坐,有的甚至穿着各旗服饰,就是想叫郑小龙难看,谁知道老郑不但关机,连单位也踏马不来了。

    于是大部队们在有心人的指挥下又浩浩荡荡地杀到电视台,在2009年还未改制的当下,艺术中心的上级单位就是市电视台。

    得知平日里招猫逗狗、听戏遛鸟的八旗子弟们已经在台门口集结,为首者鼓噪着今天不见到领导,死也要死这儿的“豪言壮语”,副台长王秋连忙给分管领导打了个电话。

    东大的电视台都是条块管辖,一面受总局的行业监管,一面市里进行行政管理。

    分管电视台的副京兆尹不是旁人,正是被刘领导指派分管文卫的老蔡,不然北平电影节的差使也不会落到他头上。

    这不巧了吗不是?

    老郑也是这样的想的,所以才能安心关了机“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王秋挂掉电话,笑吟吟地推门出去,在会议室接待了老家伙们,其中不老少还是他的长辈,哪儿能不跟个孙子似的耐心解释:

    “各位老同志们稍安勿躁!这两天郑主任的事情上面也在考虑处置措施,为了给大家一个交代,我刚刚请示了领导——”

    王秋假作不知真相:“通知最迟今天晚上下班前公示,拟免去郑小龙的北平电视艺术中心主任一职。”

    “好!好样的!”

    “王台长您这人做得可真叫一个地道!”

    “这狗玩意儿,现在还整成反旗急先锋了,忙着给首富献媚是吧?我呸!”

    “就是!还治不了他了还!”

    一行人簇拥着几个老家伙们往外走,皮鞋踩得走廊大理石咚咚作响。

    一个梳着油头的男子边走边拍大腿:“早该这么办!郑小龙这孙子,吃着咱的饭,砸咱的锅!”

    继而又掏出烟盒散了一圈,咧嘴笑道:“明儿就找硕爷再写篇稿子,标题就叫《文化叛徒现形记》!”

    众人哄笑着推开玻璃门,寒风中不知谁吹了声口哨,有人接茬哼起《智取威虎山》的调子,声音飘进寒风里,消失无踪。

    王秋所言非虚,下午台里的一份红头文件将他的承诺变为现实。

    得偿所愿的遗老遗少们这一夜围着铜锅涮肉,筷子搅着二八酱拌韭菜花儿,瓷碗里倒着红星二锅头,就着糖蒜,端的是快意、快活。

    祖上的荣光啊,子孙们不孝,没办法再发扬光大,但还是替您把那些个小人给惩治了!

    遗憾的是这次从头到尾露面的只有反骨仔郑小龙,没有把那个躲在幕后窸窸窣窣搞小动作的首富给揪出来!

    更可惜的是这样“当浮一大白”的乐事没有持续太久,仅仅一天以后,就有人从内部获悉了最新消息——

    郑小龙连踏马凉板凳都没坐热呢,就走马上任北广传媒集团副总经理一职,这是为他后续在歌华传媒任职铺路。

    北广是歌华的100%控股子公司。

    这对处在风口浪尖的郑小龙是一种保护,对外界更是一种明确的表态:

    小龙导演是没有问题的,组织是要继续用他的,现在应你们的鼓噪稍加妥协,先给他免职已经是仁至义尽,切勿再聒噪。

    这会儿大惊失色的遗老遗少们才想到,昨天王秋讲的是免职!

    这个王八蛋!

    其实这也不怪这帮人没有常识,在东大,免职根本就是个中性的人事管理术语,各种可能都有:

    可能因为正常的职务变动先免职,再例行提拔、晋升、调岗、轮换等等;

    也可能是组织对干部不看好,但又不至于采用更激烈的措辞和处置手段,于是先免职再另行安排;

    还有一种最严重的,就是在接受锦衣卫对其涉嫌违纪违法的调查前,进行免职的先期处理。

    这帮人哪儿猜得到是哪一种?

    看副台长昨天一副孙子似的毕恭毕敬的态度,还以为是后两种,原来你王秋也是踏马的孙贼!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心里也凄凄惨惨戚戚的乐视文化不愿这样的对抗就此结束,找了多条门路,继续鼓励和支持这帮本就有闹事意愿的旗人们继续鼓噪,甚至要去信访。

    这样的态势,一直持续到11月4号当天,总局、央视、问界、泛亚电影学院等重量级机构联袂发布了一条重磅消息:

    将于两天后在北平梅地亚大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一个横跨中日韩及北美的文化项目。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就是对近日甚嚣尘上的清宫剧大讨论以及“问界大动作”的最好收尾和注解了。

    6号下午,北平梅地亚大酒店新闻发布厅内人头攒动。

    主席台背景板印着“历史史诗《太平书》全球启动仪式”的金色字样,下方“问界双11购物狂欢节独家赞助”的LOGO在镁光灯下格外醒目。

    全场只有这一家赞助商,显然今天也是一次恰逢其会的广告植入,顺带连主持人都变成刚刚上任问界副总裁的刘锵东。

    场下记者们严阵以待,百十家媒体从国家级到市场化、从传统到新兴的传播矩阵严阵以待:

    心浪、网易的门户编辑已架起摄影设备;

    新华社、中新社的时政记者与《人民日报》文化版记者并肩而坐;

    《财经》与《第一财经》的产业观察员正调试录音笔;

    《楠都》、《心惊报》的娱乐条线记者举着长焦镜头捕捉台上细节,这两家并没有被排斥在外,就像微博从不无端封禁竞争对手的营销信息一样,除了违法乱纪和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