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09章:匈奴:我也是诸夏的一部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509章:匈奴:我也是诸夏的一部分! (第3/3页)

喝足后,满意的继续西进。

    从汉元帝时,便断断续续发生内乱,根本没有安宁时间的乌孙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没有抵抗能力,只能看着匈奴人抹着嘴巴,潇洒而去。

    跨过乌孙,来到西域之外,

    王智选择在河中地区停留下来,将自己奔波多时,在匈奴单于那里受的气发泄到附近的国家和部族身上。

    理所应当的,

    从东方跑来的失败者,永远可以从西方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分别从康居和大宛夺取了一些土地和城邑后,王智召集自己的臣属和儿子,商议起了立国的事。

    他说,“我对匈奴的制度不是很满意,也希望能在这里,同大家享受长久的富贵。”

    “所以建立国家,实行良好且稳定的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他那位血统纯正的汉人儿子察觉到了父亲的心意,便提议道,“汉室可以衰亡二十年再兴,可见其制度高明稳固。”

    “父亲是宁胡阏氏的后裔,是大汉天子的外孙,效仿起来,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王智听了他的话,很是高兴的抚须微笑。

    随后他又说,“可是国家该叫什么呢?”

    匈奴这个名字,

    对王智来说,颇为爱恨交加。

    他幼时便知道,失去丈夫依靠的母亲在部族中受到了多大的非议和痛苦。

    而他自己也时常因为血脉,引来兄长们的欺负。

    少年成长之时,

    还没能摆脱这样阴影的王智,便只能通过母亲讲述过的中原风貌,来寻求些许安慰。

    时至眼下,

    他顺利的西行至此,可见仍然得到母亲的庇佑。

    在停下奔波,放任身心疲惫蔓延起来后,王智心中对母亲、对自身幻想中的中原,便更加思念向往。

    再加上他并非匈奴单于,他所率领的部族中,又存在着不少趁着中原动乱,从边疆掠夺而来的汉人。

    所以,

    他并不想用“匈奴”作为国号。

    “可以用‘杞’这个名字。”

    他那个很受宠爱,也十分聪慧的儿子再次提议:

    “我曾从途径草原的汉商手中,得到过一部太史公书写《史记》。”

    “翻阅之后,从中知晓我匈奴本为夏后之裔,是夏桀子嗣淳维的后代。”

    “而周武王兴灭继绝,又将夏后之裔分封在杞……我们以此为由,自然可以立国为‘杞’!”

    《史记》,

    是汉武帝时某位太史公的心血结晶。

    由于在被武帝强令去势之后,编书之人在其中倾入了更多的心血,使得武帝再度下令,限制这部史书的流传。

    但能够行走于草原汉地之间的商人,总是有些人脉和手段的。

    遇到有心汉化的后辈时,对方也不介意为其启迪智慧,指引未来。

    而在这样的大事之前,先前的智慧便得到萌发。

    觉得此事可行的王智更是大手一挥,通过了这个提议。

    于是,

    在中原消失了太久的杞国,忽然在河中地区的下游位置,邻近隋国的地方秽土转生,活出了第二世。

    至于隋国,

    皇帝才在前一波快马加鞭的急奏之下,得知了匈奴人来到河中的消息,还在心里想着:

    难道月氏和匈奴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秦汉的奇妙纠缠?

    月氏人曾占有过的土地,竟都被匈奴所染指占据。

    结果,

    最新的消息却是让皇帝停止了胡思乱想,发出了惊讶之声:

    “什么叫杞国复活了?”

    虽然他们新夏分支建立的法理,来源于周天子的册封,是分封之制的余辉。

    可这并不代表,

    他们新夏君子怀念春秋战国啊!

    杞国一个春秋之时,早就亡于楚国手中的老前辈,怎么突然跟自己玩到一起了?

    “众位爱卿,你们怎么看?”

    臣子们面面相觑,原本紧张于匈奴人南下的心情,都莫名其妙的缓解了一二。

    而在群山之中,

    观测到王智父子神奇操作的上帝先是笑了两声,随后便找到甘石等仍在观测星象,记录天地变化的史官。

    “都怪你们动不动就讲杞人笑话!”

    “现在杞国真让你们念叨活了!”

    石申反驳道,“明明是你带头讲的!”

    “不要随便污人清白!”

    “而且区区杞国又如何?”

    “北边不是还要再来一个燕国吗?”

    “等到中南的嬴氏子也有了足以立国的基业,我就想办法让他取个‘楚’的国号!”

    哼哼,

    到那个时候,

    别说早已灭亡的古国复生了,

    春秋诸侯都能再复刻一遍出来!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